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梁山政治》读后感及摘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30 20:5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上下五千年,几千年的官场文化以及官本位思想,加上科举诞生的学而优则仕,让政治文化深入人心,很多社会现象都离不开一个官字,中国人的热衷政治,也让各种政治书籍、宫斗戏剧层出不穷。关于政治,有一个段子:阎锡山问名士幕僚赵承绶:什么叫政治?赵引经据典,滔滔不绝。阎笑:没那么复杂!所谓政治,就是让对手下来,咱们上去! 阎又问赵:什么叫宣传?赵又洋洋洒洒,说古论今。阎更加不屑,说:没那么复杂!所谓宣传,就是让大家都认为咱们好,别人不好。

一般来讲,政治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再引申的广一点,应该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组织集团中人员的管理与被管理、升迁以及行为活动等。再一个组织集团内,蛋糕就那么大,当一个位置出现空缺,下面的人才有机会上去,所以也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利益斗争、权术手段等,由于利益的巨大,所以政治斗争也是极其残酷的,多少人因此而付出生命代价,甚至祸及子孙家族。又因为在组织中当权者掌握了生杀大权,个人荣辱兴衰全系于此,所以各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也随之而来。再不少人眼里,政治斗争是黑暗的,里面伴随着不少阴谋诡计、权术内斗。网上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的90后都不愿意讨好领导了?有个回答我觉得不错:“没有人是天生弯腰的,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上面压着,他才弯腰。并不是古人的腰杆子不够硬,而是上面压着的东西太沉了————不弯腰,要么饿死,要么掉脑壳。并不是90后腰杆子更硬了,而是上面压着的东西没那么沉了,至少不要命了。”也希望随着社会进步,国人能挺起腰杆子,把智慧更多的放在创造社会价值、科学文化、技术创新之上。

《梁山政治》这本书主要是以《水浒传》为背景,以朱武为主角,通过一些独立的小故事来展示组织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书中的部分案例还是可以用来参考一二,摘选如下:


1:大凡英雄谋略,都要考虑三个因素:一个是面子,一个是良心,一个是利益。凡上策必得其三,中策得其二,下策仅得其一。
当年张松献图,劝刘备西图巴蜀。刘备说:“曹操奸诈残暴,我和他相反,仁厚忠信是我的信条,所以天下人才会归附我,刘璋是我同宗,怎可趁人之危?”在这一轮决策中,刘备把良心和面子放在了首位,认为良心和面子本身就是长远之利。

随后,庞统劝刘备说,荆州小地,资源缺乏,巴蜀沃土千里,物产丰富,人才辈出,确实是可以成大业的地方。从未来发展看,还是要夺巴蜀。至于名声问题,古人推崇“逆取顺守”,就是说用阴谋手段取得了也不要紧,只要取得之后推行仁义、勤政爱民就可以补救了。至于良心不安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只要事成之后,善待刘璋,厚厚封赏就可以了。做大事成大业,不能被小节所束缚。

在这一轮决策中,庞统分析了形势,认为良心和面子是暂时的问题,以后还可以补救,但是利益问题却是紧迫的,没有了根据地就没有了未来。他劝刘备先顾生存,再考虑长远。

于是刘备终于决定假意帮助刘璋,借机夺取巴蜀。

入川之后,刘备并未马上下手,而是带兵帮助刘璋北拒张鲁。

大军屯驻在葭萌关,庞统建议刘备抽调精兵,乘刘璋没有防备袭击成都,一战成功,认为这是上策。刘备却选择了一边广施恩德,收拢民心,一边在军中先除掉刘璋大将,然后静观变化,等刘璋动手之后自己再动手的中策。

在这一轮决策中,庞统依然把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快速取得巴蜀的控制权。而刘备在权衡之后,再次把面子放在了首位,袭击成都确实可以快速得利,但是在天下人面前毕竟落下了话柄。刘备宁可晚些得巴蜀,也要边收民心边等刘璋先动手。

在这种情况下,得巴蜀已是早晚的事情,利益问题变得不再紧迫,因此,刘备把眼光放在了保存面子上,因为面子就是形象,形象就是民心。


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在每一步行动中,都是不断地在权衡面子、良心和利益这三个谋略要素。而实际上,这三个要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核心就是处理好形象与实惠的平衡问题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问题。


2:干事业,最要紧的就是聚拢人心,群策群力。而要聚拢人心,最基本的事情是要合理回报,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送”。   
送的要领;一是要送得贴切。人各有所求,各有所好,要因人而异,该给钱财的给钱财,该给提拔的给提拔,该给荣誉的给荣誉。二是要送的大方。对有贡献的人就是要充分回报,这样才能让大家奋勇争先。三是要送的及时。奖赏之事,不可拖延,拖延了,不但影响效果而且会寒了人的心。

送的过程中,还有两个要害必须把握,否则送得越多,效果越差。
第一个要紧的事情是要“公”,即公正无私、大公无私。
当年汉高祖刘邦定了天下,开始封赏功臣,整个长安吵得乱七八糟,大家都在争功抢功,局面很乱,稍不留神就可能出大乱子。这个时候,刘邦请来了谋士张良,问张良怎么才能控制住局面。张良说,很简单,主公要先封雍齿。雍齿是刘邦的旧部下,曾经投降项羽,给刘邦造成了巨大损失,刘邦曾经恨恨地说,等得了天下第一个就把雍齿烹了解恨。张良说,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最恨雍齿,现在你先封雍齿,所有的功臣都会看到大王封赏是绝对公平的,连雍齿这样的仇人做了贡献都可以受封,更何况别人呢?这样大家就不会在争抢了。于是刘邦封了雍齿,果然人们的争吵平息了。慷慨奖励曾经的对头,这就是“公”的威力。

公的第一点就是要用公心干工作。个人情绪只能私有化,要学会调整控制自己情绪,也就是情商要高。公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在做公事的时候,能够把情绪放在一边,不管有多么不良的情绪,一旦面对工作,就能把情绪调整过来,能用工作态度、工作眼光对待人和事。领导的工作千头万绪,接触多种人,情商要高,得学会控制不同的情绪,及时转换。

公的第二点就是如何用公心对待利益。给待遇要由远及近。先给那些有过过节的、闹过对立的,平时不服气的,给这样人一个公正的待遇,可以让整个团队稳定,这叫稳定的力量、凝聚的力量。如高祖刘邦先封雍齿,封一人而安天下。
所以,公的含义也就是学会用公心对待私人恩怨,情商要高;给待遇设个顺序,能够由远及近,先给不顺眼的人公正待遇,能够做到这些,也就是公了。

第二个要紧的事情是要“明”,就是明明白白、明察秋毫。 看人要看细看小,这就是慧眼所在。
大汉中兴皇帝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莽,收服了各路豪强,统一了天下。论功行赏的时候,功臣们也是吵得乱七八糟。这个时候,刘秀发现一个人很特别,他就是功臣冯异。每次其他人争功的时候,冯异都不参与,自己一个人安稳地坐在大树下。刘秀赞道,真是“大树将军”。于是刘秀就先封了冯异。封完以后,大家不吵了,因为他们发现连最默不作声的人也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主公一定是把什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再吵也没有用。及时奖励最默默无闻的人,这就是“明”的威力。

明的第一点就是对每个人的背景和特长都有细致的了解。用人要看其特长和背景,有了细致入微的了解,就没有不可安排的人,只有不会安排的领导。任何一个人只要安排得当都是有用的,所以搞管理简单讲就是要用合适的人。
明的第二点就是要有细致入微的安排和对待。
领导是一个公司或部门风气的创造者。你有什么的风格,单位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通俗讲什么样的老大带什么样的兵。
如果一个领导没有明察秋毫的眼光,公司或部门就会浮夸,变得只会做表面文章。
在团队中,有很多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人,他们没时间、没平台、也没有机会在领导面前去表现。但当他有了成绩时,应该宣传他、表扬他、鼓励他,不要让他寂寞,所以让老黄牛披红戴花、有草有料,要让英雄不死,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去做基层工作。
另外,需要关注不要让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人被冷落。伯乐不常用,也许同对伯乐的关注不足所致吧。
团队管理中,需要关注:第一、别让默默无闻在一线奉献的人受冷落;第二,别让发现和培养人才的人受冷落。做到这两点,团队才会有足够的后劲,这叫明察秋毫。
明的第三点要注意团队中可以有闲事,但不可以有闲人。
公司可以有闲事,但不可有闲人。要让每个人都忙起来。一般人好处理,例行的日常事务即可以让其应对;对于能人,就需要重点关注了。


3:和上级的问题:基本原则有三个:
(1):先为人后立事。
(2):立事不居功。
(3):有功常有求。

宋哥哥在处理和自己的直接领导的关系上并非无懈可击。他有三个失误:

失误之一是立事多于做人。不是说做下属就不需要干事情,恰恰相反,下属必须要做好分内事,这是最基本的,否则下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奥妙在于做事情的同时,注意言行,多沟通、多汇报,谦虚谨慎,给上级一个良好的印象,越是做重要工作的时候,越需要这样去把握。作为一个下属,要十分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平时不沟通、不请示、不联络,事情结束了把结果一报了事。

很多人常常觉得,我自己会做事情,能把事情做好,我平时理你做什么,只要把事情做漂亮了,给了你一个好结果就行了。其实不然,上级处在自己那个位置上,他一需要了解事情的进展,施加自己的影响;二需要你的认可和忠诚。这两点决定了下属不但要把事情做好,还要把沟通做好。身为一个下属,不光要给结果,还要给感觉。所以作为一个下属,做事就是做人,成功的下属要把做事当成做人。宋哥哥自上梁山以来,领兵带队四处征讨,屡立战功,每次都是打了胜仗吹吹打打班师回山寨来,这属于典型的只给结果,不给感觉。缺少的是过程中向天王的沟通和汇报,天王产生了置身事外、无法参与和不被认可的感觉,宋哥哥的功劳越大,天王的这种感觉就越强。于是在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裂痕也就逐渐产生了。

失误之二是宋哥哥过分专注于立功。做事情当然为的就是成功,但是,这个成功是不可全部作为个人功劳的。下属的职责是把事情做好,同时在成功的过程中给上级搭建平台,让上级也有功。而且常常是要多多把功劳归于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此举有三个好处:一是把自己的光荣和上级的光荣联系起来,你越好人家越好,就没人打压你、忌妒你;二是此番为上级着想的良苦用心,一定会被上级理解和认可,会极大促进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进步奠定基础;三是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到底谁贡献了多少不用你自己喊。你把功劳归到上级那里,既取得了领导的支持也在群众中博得了谦虚谨慎的美名。这个一举三得的做法宋哥哥很少采用,每次下山取得胜利,他往往都是宣传个人,没有注意维护晁盖天王的影响力和威望。所以,尽管他立了那么多功,成了那么多事,交了那么多的人,到头来天王还是给他的接班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因此,下属确实需要专心立事而不居功,只有不居其功才能不白费功。

失误之三是宋哥哥专心建功立业,对晁天王这个直接领导并无所求。当年,秦国大将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伐楚。从拜将当日开始,到抵达楚国边境,王翦一连三次给秦始皇上书,为自己、自己的儿女和本家的亲属求讨封爵和田宅。当时,王翦身边的人都责怪王翦过于贪心了,担心这样会被皇帝责怪。殊不知,这是王翦向皇帝表达忠诚的一种手法。此举给皇帝显示的信息是,虽然我手握全国的兵权,可以灭掉一个国家,但是皇帝,我还是有求于你,你那里有我想要的东西,离开你我是不能独处的,得到你的认可和支持是我最大的满足。此举果然奏效,平素多疑的秦始皇对王翦十分信任,放手授权,使王翦顺利完成了任务。宋哥哥缺的是王翦的这份心机。他太过独立,有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死党,在江湖上名声日隆,手握梁山兵权,却从来没有向天王要求过什么,这就意味着天王的认可和关注已经对他没有价值了。很明显,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追求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取代天王做山寨一把手。这种感觉当然让天王不由自主地不舒服。所以,天王之所以迫切地自己要下山,也正是由于形势所迫。宋哥哥的策略性失误客观上促成了天王在曾头市受伤,而且也直接导致了天王在临终时刻不肯把位置传给他。


4:管理者要善于放权:

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于子贱,子贱日:“我任人,子任力。任人者佚,任力者劳。“人谓子贱,则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气,而百官理。任其数而已。巫马期则不然,乎然事惟,劳力教诏,虽治,犹未至也。诗日:“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卢员外读罢,不禁掩卷大笑,说:“贤弟是在劝我不要做巫马期啊。“我点点头,说:“子贱身不下堂,弹弹琴,批批奏报,就天下大治。做同样的事情,巫马期却是顶着星星出去,顶着星星回来,劳苦不堪。差别就在于子贱是自己谋划指挥让别人去执行,子期是自己亲自动手。任人者佚,任力者劳。做统令的要以‘用贤’代替‘用力’啊。“

5: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看人的时候,听完他讲话,要看看他怎么行动,就可以看出他的态度和心机。  
  有任务的时候看他怎么做事情,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和专业素养。无任务的时候看他喜好干什么,可以看出他的性情。熟悉了以后再看他都说些什么,可以看出他的真面目。有资源的时候,看他都分给谁;有地位的时候,看他都举荐谁;顺利的时候,看他遵守什么;这些可以看出他做人的标准和处世的原则。  
  困难的时候,看他不接受什么样的施舍,可以看出他是不是有志气。  
  卑微的时候,看他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看出他是不是有正气。先生一番讲解令我们大有心得。樊瑞问:“请问先生,人常说观其表知其里,观其形识其人。不知这观人之术可有要诀?“先生笑了,说:  
  大道至简,当然是有要诀的。  
  要诀之一:大事验本领,细节看性情。  
  要诀之二:衣着显经历,言语透精神。  
  要诀之三:饮食起居藏大道,喜怒哀乐见真人。  
  总则:有形不如有神,有骨不如有气。  
  要诀容易掌握,难就难在这个总则的把握上。  
  观人术里有看骨看相的专门方法,甚至还有人专门以此为生。于是有些人就相信,发达之人必有异相或必有贵骨。确实,很多出色之人确实与众不同,但是,这个不同不是在外形上,而是在精神气度上。这种发自内心的东西才真正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优劣。要看一个人的神和气,最关键的是两点:言语和眼神。言语主气。言语典雅,气清;言语坦诚,气真;言语精要,气凝;言语活泼,气畅;言语闪烁,气浮;言语低俗,气浊;言语杂乱,气散;言语死板,气呆。  
  双目主神。神清则眼正,神专则眼明,神聪则眼活,神安则眼稳;神浊则眼昏,神散则眼乱,神呆则眼死,神虚则眼怯。所以,看人最主要的就是要能把他的言语和眼神结合起来看。而自我修养的真谛,莫过于保养“精、气、神“。  
  “精、气、神“与“天、地、人“三才相合。  
  精配天。天为原始混沌之物,至虚至大,包容万物。养精须法天道,保留本真,在高在虚,低则丧,实则害。  
  气配地。地为广袤充实之物,至实至厚,养育万物。养气须法地道,自我萌生,在低在实,高则空,虚则死。  
  神配人。人为天地之灵,参悟玄机,应变万物。养神须法人道,日常磨砺,在志在用,无志则呆,无用则损。  
  心志高,养精;  
  心态和,心事定,养气;  
  心意专,心情畅,心机正,养神。  

6:统兵的关键在于威信两个字,无威令不行,无信行不果,所以对头领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要领是:赏小取信,亲下得人,罚上立威。
“要取得下属的信任,最有效的方法是‘赏小’,在一些众人不在乎的小节上进行奖励,效果最明显。”
  “这个我却知道,”孙立接道,“古书上说,秦朝的商鞅变法,担心民心民意,就在城门里放了一根木杆,承诺谁扛起来就赏金子。木杆并不很沉重,众人正在议论的时候,有一个人大胆地扛起木杆,果然就得到了金子。从此,民众的信心就增加了。”
  林教头点点头,接着讲起了亲下得人的事情。
  林教头的先父有一年奉调敌前带兵和西夏人开战。到任的第二天晚上风雨交加,老将军亲自带队巡哨,看见一辆大车陷在泥里,车上载的是受伤的将士。老将军二话不说,亲自下马帮助拉车,滚得一身泥水,还和车把式认了老乡。第二天,满营将士都知道来了一位和大家一条心的好将军,军心大振。
  燕顺是老行伍出身,接着话茬提了一点:“带兵难,难就难在总把不住火候,和下边的人亲了,倒是得了人心,可是往往紧要处镇不住他们;若总冷着脸,倒是能镇住人,可是下边人又会怪你,人心又散了。”
  “这个却是要紧事。”林教头把眼光转向朱武,“神机军师不知有何高见?”
  因是闲聊,朱武也没怎么斟酌,就由着思绪说出了自己的主张。
  有时候“亲”与“威”确实是矛盾的,此消彼长。有效的办法莫过于选好策略实施的对象。对身边的直接下属四梁八柱,要先立威,因是身边的人,平常接触多,沟通感情容易,感情一亲密权威就难立,所以要先立威。对于隔层的下属特别是那些基层的下属,因为平时很少能个人接触,沟通感情很难,主要的影响方式就是命令赏罚,所以是权威好立,亲却难立,因此要先沟通感情,收拢人心,树立一个好形象。这就是“远亲近威”之策。
  朱武讲完,众人都点头称是。
  这当口,宋大哥、卢员外、吴军师等人也都到了。那边的小厮开始准备席面,大家寒暄入座。见众人谈兴很浓,卢员外问:“各位兄弟刚才在谈论些什么啊?”
  孙立道:“我们在听林教头和朱军师讲治军呢。”
  “好!”宋大哥说,“兄弟们在一处切磋长进,正可以壮大我梁山威武。”
  吴军师喝了口茶,放下杯子,说:“趁着酒菜未齐,我也来讲一些助助兴。”众人齐声叫好。
  吴军师讲的正是罚上立威的奥妙。
  采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位高权重的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景公时(公元前547—前490年)晋军、燕军进攻齐国,齐军战败。晏婴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景公召见穰苴,和他谈论军事,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将军。不过以田穰苴的名望和身份,当时军队里很多人对他这个统帅都心有不服。于是田穰苴使了一个策略,他跟景公说:“我身份卑贱,您把我从乡里提拔起来,位在大夫们之上,恐怕士卒不拥护,百姓不信任,所以我想请您选派一个亲近又在全国享有威信的人做我的监军,这样才好!”景公允许了,就派宠臣庄贾去担任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相会。
  第二天穰苴先赶到军营,安设好木表和滴漏。庄贾那边亲戚同僚为他送行,他喝了很多酒,到了中午还未到。穰苴就命令放倒木表,停掉滴漏,进入军营调度部署军队,申明军纪法令。一切规定完毕,黄昏时分庄贾才到。
  穰苴叫来军法官问:“按军法误了规定时限而迟到的,该怎么处理?”军法官说:“应该斩首。”庄贾害怕了,急忙派人飞马急报齐景公。派去的人还未回来,穰苴就把庄贾斩了,在全军示众。全军将士都大为惊惧。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派的使者拿着符节来赦庄贾,使者乘车直接驰入军营。穰苴说:“将帅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又问军法官:“直闯军营的,该怎么处理?”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大为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杀。”就杀了他的随从,砍断了他所乘车的左边辅木,又杀了左边的骖马,再次在全军示众。于是全军肃然。
  部队出发后,穰苴对士卒们的休息、宿营、掘井、修灶、饮食、疾病、医药都亲自过问和安抚,把供给将军的全部费用和粮食都用以犒赏士卒,自己与士卒吃一样的伙食,对体弱士卒特别亲近。三天后部署调整军队时,病兵都要求同行,士卒都争着奋勇参战。晋军得知这个消息,就撤兵走了。燕军得知这个消息,也回渡黄河而取消了攻齐计划。齐军收复了全部失地,军威大振!
  “要取信,罚不如赏,赏大不如赏小;要立威,赏不如罚,罚下不如罚上。”


7:名声:
名声关键在于服众,让众人心服是门学问。    
一般来说,一个人和大众接触有三条道:一是主动接触,比如搞下乡调研、深入基层慰问一类;二是被动接触,等着人来找你反映问题的时候进行接触;三是自然接触,就是留心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抓住各种机会来树立形象。主动接触往往有作秀的嫌疑,效果会打折扣;被动接触没有提前准备,事中没有控制,往往缺乏周密性,特别是会造成等人上门的感觉,效果也会打折扣。最要紧的就是学会自然接触,这是关键的关键。

日常工作中,对身边的以下五类人员要特别的表达感激,主动的表示友善,积极的给予关心,无私的建立友情,这五类人是——
  1、 替你承担责任“挨扳子的人”、
  2、 替你清理善后“扫尾巴的人”、
  3、 替你整理现场“装门面的人”、
  4、 替你考虑厉害关系“敲警钟的人”、
  5、 替你完成琐碎工作“常跑腿的人”
  为什么这五类人如此重要呢?首先,他们本身的满意度就是你的口碑,他们满意了,他们就会四处传播你的善良、谦和、坦诚、关怀等等优秀形象;其次,他们高质量的工作造就你的口碑,这些人都是你自己身边的人,他们做的事情直接关系到你的众人心中的形象,他们工作的质量越高,你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好。


一个人有没有前途不用看他自己怎么样,重要看他交什么样子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了。古人云:与师处可以为帝;与友处可以为王;与臣处可以为霸;与奴处则要亡国。
当年,初唐时候有一个名臣名叫王珪,心怀大志,但是迟迟还没有发达。他的母亲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有一次,她问王珪说,孩子,你有好朋友吗?他说,朋友倒是有的,但是不多。他母亲说,好啊,把他们带来让我看看吧。然后王珪就带来了三个人,母亲说,孩子,给为娘介绍一下你的朋友吧。王珪就介绍说:这位是房玄龄,这位是杜如晦,这位是魏征。她母亲听完欣慰地说,我儿子将来一定可以做大唐的宰相。


关系是资源也是人脉。要想图大发展,不交朋友不行,交不到真朋友不行,交不到出色朋友也不行。我梁山有108位好汉,希望小乙兄弟认认真真从其中交几个真朋友出来。宋公明哥哥出身小吏,却能名满天下,人人折服,还不都是交朋友交出来的!
  成功的道路可以不同,成功的模式却完全可以复制的。
  燕青面露喜色,我则一脸沉静地提醒他:“愚兄有十六个字给你:以事为引,互利互惠,循序渐进,交人交心。


积累关系除了为朋交友之外,还要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领导就是领导,永远不要和领导做朋友,和下属交朋友那是领导的权利而不是下属的权利,即使领导主动的说:“咱们是朋友啦”,作为一个下属也不要真的以为自己就是领导的朋友了,因为你首先是下属。这叫做摆正位,凡是摆不正位置的人贡献再大都没有下场的。
  下属与领导的关系的核心不体现在“友情”上,而是体现在“有用”上。
  这个用就是四个字:利、义、忠、功。
  其奥妙是:明义、暗利、愚忠、隐功。
  1、明义——道义的事情,要做在明处,让大家都看见,而且要以领导名义去做。一个下属做事情的时候,要时刻记得以领导名义奉行道义,倡导高尚情操,有功了不居功,特别是把道德教化的功劳、苦劳、疲劳都归于领导。这叫做树领导形象。
  2、暗利——挣钱的事情要做在暗处。领导花费比普通人大,可是碍于个人身份和地位,又不能主动的去张罗为自己找收入,这是领导的苦衷所在。下属要真诚地理解领导的苦衷,把领导不便做的事情承担下来,用合理合法的手段为领导争取收入,这种做法尽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也要做在暗处,不张扬,不必让领导本人操心和参与。这叫做为领导分忧。
  3、愚忠——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要表现自己的忠诚。古往今来,忠诚的最好姿态是什么呢?是以愚为忠。也在执行领导意图的时候,就是要放弃自己的聪明,停顿自己的智慧,甚至办傻事。惟有此,才见赤胆忠心。
  4、 隐功——有了功劳要善于隐藏,不张扬不买弄。功劳被别人传播出来是金子,被自己买弄出来就成了黄土。领导的眼睛自然雪亮,完全不必向领导表功,群众的眼睛自然也雪亮,在群众面前要尽量把功劳都归于领导。如果真的很不幸,群众的眼睛不亮,那么也没有关系,领导一见你宁可把自己隐藏起来也要维护领导威信,那他一定会对你信任有加、赞赏有加的。如何更加不幸,领导的眼睛也不亮,那就需要做一点文章,给他创造机会,让他认识到你的价值和作用。


讲了半天忠啊、利啊、功啊什么的,其实最核心的在于个人要有本事。梁山英雄个有特长、各有特色。长本事不光要长才干,还要长品行。古语有云:权胜才必有其辱,威胜德必有其祸。意思是说有权力的人很危险,因为你的权力对你的才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果你不具备相应的才干,却掌握了那么大的权力,那么早晚有一天要受羞辱的。一个人高高在上,抖行威风、摆排场的时候,首先需要有足够的德行为基础。如果道德浅薄,全大耍威风大摆排场,那么早晚有一天要生祸事。
  一个人显示自己的过人才干当然要从做成大事入手。但是显示自己的道德修养则需要在日常小事细节上下功夫。因此,想有作为的人大事小事都不疏忽,一定要尽心去做。
  本事其实就是本来应该做的事。
  当年刘玄德弃新野、走樊城,曹操大军在后,百姓数十万人相随,日行十余里,形势危机。有人劝刘备放弃辎重和百姓,尽快脱离险境。刘备却说:做大事以人为本,怎可危难之时弃百姓而去。结果曹军轻骑快进,在当阳追上了刘备的队伍,刘备仅与赵云等数十骑得以逃脱,事见《三国志.先主传》。其实,刘备当时放弃百姓也是逃走,不放弃百姓,最后敌人追来一样也是逃走。同样的逃走,意义却不一样,先逃走,是失败了,而且落得不顾百姓的名声,后逃走是失败了却赢得了民心。刘备就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人正确的用“才”不难,难的是正确的用“德”;人在顺利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不难,难的是失败的逆境中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正确的事情。


古语又云:君子之德,如明月在天,不可不使人知;君子之才如玉蕴珠藏,不可轻易使人知。意思是有本事的人一定要善于表现自己,凡是表现自己的品行道德的时候,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不遗余力;但是表现自己的能力才华的时候,就要选好时机,不能轻易买弄。在小事情上展示德行,德行就会被人看重;在小事上买弄才智,才智就会被人看轻。这也是一件要紧的事情。

一个人的成功不光是个人的努力,还要有环境的支持。所谓“时势造英雄。”机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年,大汉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平在定天下以后有一次和两个功臣闲聊,这两个功臣一个是邓禹,一个马武,一文一武,都是开国元勋,属于刘秀的左膀右臂。刘秀很有兴趣地给邓马二人谈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天下大乱,在太平世界里,两个人会做什么。”邓马二人请刘秀给下评语,刘秀说:“邓禹确实才华出众,在太平年代,估计可以做到功曹(副市长)没有问题,马武呢,在太平年代,不做强盗就很不错了,要求官职的话,最高也就做个亭长(乡长)。”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没有机遇,那么空有一身本事也是要老死乡间的。
  不过机会不只是可以等的。机会也可以造。天地间的“机”有时候是闭合的,有时候却可以张开。一个人通过伸展自己的德和力就可以使天地之机对自己张开,这就是造势,势一旦造成,就可以水到渠成地享受成功了。我特意在地上画了一个三角给燕青看。
  所以,一个人如果做事情不顺利,就抱怨机会不够,这是不对的。只要德和力达到了一定的和谐、保持一定的张力,机就自然会张开。英雄善于造势指的就是这一点。


8:用人:
“员外,我以前养了两匹好马,本来是个高兴事,但是自从有了这两匹马我就有了烦恼。”
  “哦?那能是什么烦恼呢?”卢员外盯着我问。
  其实,养过马的人都知道,马通人性,马养得久了,真的觉得它就和自己的朋友一样的。有道是“人不得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我为了这两匹马戒了自己懒惰的毛病,每晚起来给他们添膘。不过我很快发现一个问题,两个马没有长膘反而掉膘了。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他们不好好吃东西。每次吃东西的时候两匹马又踢又挤,你争我抢,即使把它们隔开,也是互相防备着,不能安心吃草料。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我再喂马时,就准备了两个食槽,让他们分开吃。这样他们就能专心吃草料了,很快就养得膘肥体壮。
  这叫做分槽喂马。

  两个实力相当的头领就好比这两匹马,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不互相争抢,也难免互相顾及,难以专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象现在的卢员外和宋大哥一样。其实卢员外这边难受,宋大哥那边也好受不到哪去。
  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槽了。两个头领要有个分工,平时划定各自负责的领域,各抓一摊。每逢开兵见仗,就分开来领兵,这样能充分拥有行动的自主和自由,从而减少后顾之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人主张正副手不要分工,副手主要协助正手做工作,这正是犯了一槽喂二马的忌讳,一定会产生不良后果的。
  卢员外听后连连点头。
  日后,梁山每逢出兵皆由宋、卢两位头领各自带领的战略模式就是在这次谈话中确定下来的。

  我见员外听得投入,便把话锋一转,“员外可知这分槽也有其不可之处?”
  卢员外追问到:“恩,快说说。”
  我就把另一番道理说给他。我以前有个邻居养猪,这猪是预备年终祭祀祖先用的,为了把猪养好,他很是下了一番工夫,专门垒了两个猪圈,每个圈里养一头,各自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吃东西的时候也充足供应,一猪一槽,不用担心争抢。可是,令他困惑的是小猪吃东西越来越挑食,而且不上膘。于是他请教一个长者,长者来看了一下,跟他说,办法很简单,把两个猪圈和成一个,让小猪一个槽里吃东西就可以了。我的邻居一试,果然灵验,自从一个槽里吃东西,小猪不挑食了,而且吃得很多,很快膘肥体壮。
  这个奥妙在哪里呢?就在于一个槽吃的时候,有了争抢,争着吃就会吃得更香。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分槽长膘,合槽也长膘,到底是分好还是合好呢?
  这个问题正是智者需要考虑的。独当一面的千里马需要分槽喂养,而处在成长中尚未成熟的小猪却需要合槽。这就是用人四策之一的“分槽合槽”之策。

  第二策:高屋低屋。
  梁山水泊外围的王家庄上有一个王老汉,老人家养了一群牛。由于今年春短,嫩草迟迟的没有发芽,过了节气了,还只能用隔年的干草喂牛,牛吃得很少,眼见着要掉膘,王老汉很着急,就请来庄上的养牛高手询问办法。请吃了一顿酒肉送了红包以后,人家给出了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以后喂牛的时候不把草直接放在食槽里,而是要放在屋顶上,让牛伸着脖子才能吃到。王老汉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自从把草放到屋顶上,牛吃草积极了,吃得更香了。


这就是高屋喂草的计策。在给下属提供的回报很有限,一时又无法改善的时候,可以把门槛设得稍高一些,让大家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使得这份获得更有挑战性。这样的话,即使是不怎么丰厚的回报,也能吸引众人了。
  卢员外若有所思的点着头。我趁热打铁,跟着又说出了后边的内容。
  王老汉很得意,不过没过几天他就犯了一个错误。天气转暖了,张老汉打了些嫩草回来,这次他也把草放在屋顶上等着牛来吃,结果牛见到了嫩草,不但不吃,而且躁动不安,都纷纷想挤出围栏去。
  这时,张老汉猛然明白了,牛知道有嫩草了,都想到围栏外边去吃个痛快。于是他决定放牛去吃草,不过有些奶牛和小牛不能放的,还是要围在围栏里边,这样他又打了很多的嫩草放在很低的牛棚上边,任他们自取。
  牛一下子安静下来了,而且每天都吃得很好,黄牛出力奶牛出奶小牛长个,一派可喜景象。
  这是高屋喂草策略的相反情况,当资源很丰富的时候,要允许下属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回报,不要故意的人为设置障碍,同时对于能力不足或面临困难不能和其他人去争的下属,则要按照平均的水平,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方便得取得回报。这个时候,高屋喂草就不对了,要改为开栏放牛、低屋喂草。
  这就是用人四策的第二策,“高屋低屋”之策。

  我继续给他讲第三策:分饼画饼。
  有一个大户人家,养了一班门客。有一年,庄稼歉收,大户人家觉得供养这么多人有了难处,于是就跟大家说,新的一年每月供奉要减少,不过等来年收成好了,可以双倍补上,消息一出结果门客当中不少人不满意;于是,大户为了让大家留下,就采取了第二个策略,他决定向别人借一些银子,保持大家的供奉不变,但是来年还银子的时候,利息要大家分担,从供奉中适当扣除。消息一出,还是有很多人不满意。这下老员外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他就找了一个老学究请教。学究跟他说,你回去看一看,对第一方案不满意的一定是年纪很大的门客,而对第二方案不满意的一定是年纪很轻的人,还有一些人不表态,这些人一定是一些中等年纪有些资历的人。老员外回去一看,果然是这样,他就纳闷的问老学究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老学究回答他说,上了岁数的人已经没有了雄心壮志,说不定明天身体一不好就要辞职不干了,所以这些人更在乎眼前的所得,而且他们曾经为主人出过力留过汗,现在老了没有能力了,他们更希望主人不要把他们的眼前利益拿走。因此他们是反对第一个方法的。
  而对于那些年轻人,他们刚来,一切才刚刚开始,他们满怀雄心壮志,更在乎将来的发展,眼前有点困难不算什么,只要将来有加倍的补偿他们就肯接受,所以他们一定是反对第二方案的。
  还有一些人,他们是庄子上的中坚力量,人到中年,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度过难关肯定要靠这些人,所以他们更在乎的是主人是不是会和自己一道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所以他们对两个方案都不表态,只想看主人今后的行动。
  所以给这些人分利益,就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肯定要出问题。就好比要给众人分一个饼,对于岁数大的老员工,最好是保证他们眼前的利益,直接给他们分饼效果最好;对于年轻的员工,则需要给他们指明将来的前途,给他们画一张更大的饼他们才开心;而对于那些正在埋头苦干挑大梁的中坚力量,最有力的办法是和他们同甘共苦,和他们一起吃饼,他们吃什么,主人就吃什么,他们吃多少,主人就吃多少。
  老员外按照学究的计策回去一试,果然效果奇好,自己的庄子顺利的度过难过,而且各方面都很满意。
  学究给老员外出的这一策就是用人四策的第三策:“分饼画饼”。


第四策:厚赏惜赏。
  当年燕昭王下定决心要复兴燕国,可是苦于没有人才,于是他就向手下的大臣郭隗问计。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富人特别喜欢千里马,决定用重金购买。他派了一个可靠的仆人带着黄金出去寻找千里马。过来很久,那个仆人回来了,背上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富人就问仆人,我要的千里马你买到了吗,仆人说买到了,而且是花了大笔的黄金以高价买到的。富人纳闷,就问那马在哪里呢?仆人把麻袋往地上一倒,哗啦出来一堆马骨头,仆人说,这是一个死去的千里马的骨头,我买的就是这个。富人见重金买了一堆骨头不由大怒,就要处罚仆人。仆人却说,马骨头自有大用。主人你想,你因为喜欢千里马,不惜花钱买一堆千里马的骨头,这个消息传扬出去,全天下人都知道你喜欢千里马了,那些拥有千里马的人一定会络绎不绝前来的。您用这一堆骨头一定会换来更多的千里马。这是一个有名又有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富人一听,豁然开朗,重赏仆人。果然不久,富人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讲完这个故事,郭隗对燕昭王说,现在燕国正是缺少千里马,我郭隗不才,愿意给燕国做这堆马骨头。燕昭王大喜,就筑起了黄金台摆郭隗为相。没多久,乐毅等人才果然络绎不绝来到了燕国,燕国很快强盛起来。
  这就是厚赏之策。领导者奖励手下人往往不光为了激励他,还为了做一个榜样出来给别人看,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是看重人才的,从而吸引人才来辅佐自己。这种办法要比费尽力气到各处去寻访人才有效得多。
  厚赏经常是领导着一个标志性的行为。不过这个行为也要有些规矩的。
  话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另一位君主韩昭侯,有一次下人帮韩昭侯整理衣服,清理出一条旧裤子,不准备再穿了,昭侯左右有个人就想让昭侯把裤子赏给自己,但是昭侯不肯。有人给昭侯建议说,君主就是要善于奖赏的,何必要吝惜这小小的一条旧裤子呢。
  韩昭侯却不这么认为。他告诉左右的人,君主虽然需要善于奖赏,但是任何的奖赏都要有依据,一定要把奖赏给那些有可奖赏的业绩的人。所以,明智的的君主在奖赏上从来不随便。虽然是一条小小的裤子,但是,随便的赏下去,就会给无功的人造成一种印象——原来不用努力也有机会获得,同时也会给有功的人一种印象——君王赏罚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的,再努力也是白费,这样,投机取巧的人就会变本加厉,阿谀奉承的人就会有机可乘,埋头苦干的人就会心生失望,天长日久一定会造成大患的。
  惜赏的道理在于虽然领导者手中握有很多资源,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下属的奖赏,但是也决不可以随随便便,一定要做到事出有因,赏罚得当,大功大赏,小功小赏,无功不赏,从而造就一种积极健康的行为导向,来引导众人的行为。






上一篇:彭真和林彪的分歧,黄克诚将军的眼力
下一篇:领导干部司机腐败问题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沙发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2-10 11:02:55 | 只看该作者
9:给领导提意见:
我给宋大哥提意见当然不会像裴宣那样直来直去。我会使用一些技巧。提意见最重要的当然是自己的意见被对方所采纳,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一些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经常会看见甚至会亲身遇到这样的情况:话是好话,意见对双方都有好处,但是仅仅由于说话的方式和技巧的问题,搞得双方不欢而散,甚至形同仇敌。
  可见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技巧是一个标准的三步法:
  第一步叫做承认。无论如何,首先要认可对方,特别是当对方是你的领导的时候,这个认可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他的主意不好,就认可他的眼光;如果他的眼光也不好,就认可他的原则;如果原则也是错的,那么至少要认可人家积极的态度。总之,一定要找出一些可以认可的东西来,以真诚的态度加以赞扬。这样可以取得对方的信任,为以后的进言做好铺垫。比如,吴军师出了一个计策,大举进攻东京汴梁。这个计策是一个不自量力的策略,当然本身有问题。不过在反对的时候,我首先还是要认可它的战略眼光的,比如说攻敌所必救,出其不意,擒贼擒王等。即使这些都没有什么可以赞扬的,至少,这种坚决打击敌人的态度和勇气还是完全可以认可的。

  第二步叫做同化。也就是说,要在说出建议内容之前有一个表态。怎么表呢?要领就是在前一步认可的基础上,讲一讲自己认可的那些东西对自己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进一步指出自己后边的想法都是在这个重要启发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表态非常重要,它表示出了自己的立场不是和领导对立的,而是和领导站在同一个队伍里的,是受了领导的启发才有所建议的。这样,即使建议错了,立场还是对的。这样,领导自己就会消除敌意,周围的人(即使一些奸佞小人)也不好做落井下石的举动。

  第三步叫做附加。这其实是整个建议的核心部分,在前边做了两步铺垫的基础上,这个核心部分才可以登场。而且说的时候,不说成是自己的建议或者想法,而是说成“受了前边的启发以后的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作为对领导意见的补充,供各位参考“。这样,就可以不显山不露水地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减少抵触情绪、减少冲突和敌意,使得自己的建议真正地被大家所重视,被领导所考虑。

  或许很多人对这样提意见持不同看法,耿直的人会觉得这样提意见太过虚伪,豪爽的人觉得这样提意见太过隐晦,简要的人会觉得这样提意见太过哕嗦。其实,天下万事没有绝对的完美无缺,我们做事情只要把最主要的目的达到了就可以满意了。提意见的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想让自己的意见能够被接受。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哕嗦一点、麻烦一点,甚至虚伪一点都没有关系的。这是做事情的胸怀。所以,在目前宋头领比较敏感的情况下,决定选择这个策略向他提第二天,正好山寨有一个小规模的会议,只有吴军师、卢员外、柴大官人等几个人参加。我决定在这个会议上找机会发言。提意见还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量选择小的场合。当众提意见极容易导致对立情绪,从而把一个好事情办砸锅。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意见的时候不注意场合和方法,凭着热诚和良好的愿望上来就说,这种情况往往会引发冲突。一旦真的冲突起来,双方剑拔弩张、水火不容,不但自己的意见被否定、被打击,而且后来的人也没有办法再进言了。这其实是以一人的愚忠损害天下人利益的行径。不但不值得歌颂,反而要受批判。本来嘛,要是有技巧的人提,是完全有可能被采纳的,那样就是众人受益了。现在一个没有技巧的人鲁莽地提出来了,跟领导发生了激烈冲突,提同样意见的路就被堵死了,以后即使有技巧的人也束手无策了。这当然是一种逞匹夫之勇、卖弄愚钝之忠而不顾众人疾苦的可恨行为。

  我选择小的场合,完全是考虑到宋大哥本人的面子,既然提出来,就一定要尽量确保让他能顺顺当当地接受下来。
  第二天开会的时候,果不出我所料,谈着谈着,就谈到了山寨最近的大事。宋大哥说完王英的婚事再说秦明的婚事,然后兴致勃勃地跟大家说自己正在酝酿下一桩呢。
  我当时接过话头,开始我的早有准备的发言。

  首先我肯定宋大哥的出发点和眼光:“宋大哥关心兄弟们的个人生活,亲自为兄弟们考虑个人问题,令我们大家都非常感动。而且,为兄弟们安家能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这个事情本身对于山寨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我对自己的立场进行了同化:“以前我也经常想咱梁山的最大优势是‘义气,二字,弟兄们情同手足、生死与共,这正是梁山发展壮大的根本。那如何体现这个义气,用义气来教育新人伙的弟兄呢,我也常困惑。最近,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了宋大哥的策略,我深受启发。关心兄弟们的生活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而且见效最快。在宋大哥的启发下,我也有了些自己的想法。“最后我才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我把自己的这些意见作为一个补充,请宋大哥和各位考虑。关心弟兄们的生活是一个聚拢人心的好办法。这个关心不只限于头领们,也要广泛地施加到下边的弟兄们身上。目前看,山寨存粮告急,有的弟兄已经在限量吃饭了。如何解决每年都出现的春荒断粮问题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大事,也应该作为凝聚人心的重点来考虑。还有,宋大哥作为山寨之主,亲自为手下弟兄们张罗亲事,让大家都很过意不去。我也有听兄弟们说过,大家都希望宋大哥能节劳省事,几百个头领、上万号弟兄、十一省的家眷,这个摊子日常的事情很多,宋大哥做了示范,开了个好头,以后就委派给孙二娘、顾大嫂他们就可以了。宋大哥没必要事必躬亲,.大事小事都管。目前山寨的紧要事情已经够多了,弟兄们都不好意思拿私人的事情来分宋大哥的心了,更怕宋大哥操劳多了,一旦身体累坏了,那梁山的发展可就受影响了。“一席话说得众人点头,宋大哥也满脸微笑:“请朱贤弟转告大家,兄弟们的心意我宋江领了,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厚望。“吴军师看着我,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浅笑。我知道,吴军师是智珠在握的人,这一切自然他都看明白了。
  后来,宋大哥就忙着筹粮备战的事情了。头领们的生活问题都委托给了顾大嫂负责安排,任命的文件是宋大哥亲自签发的。

10:说服人的策略:
大凡说服人,有四个策略是最见效的:
  第一个策略是相似策略。就是找与被说服者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人去进行说服。这个相似之处主要是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受,这样能增加说服力。梁山上还有一个人曾经吃过周通的亏,就是双鞭呼延灼。当年周通偷了呼延灼的马,也曾经让呼延灼吃了不少苦头。而且呼延灼与黄信一样都做过兵马都监,又都是从青州反上山寨的。让呼延灼前去劝解黄信,一定会有效果的。

  第二个策略是承诺策略。人会反对任何人说的话,但是往往不会反对自己说过的话。所以承诺策略就是要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当年,陈思王曹植曾经很精妙地使用了这个策略来说服父亲曹操。曹操有一副马鞍子放在库房里,库房里进了老鼠,把马鞍子给咬出了洞。按照当时的风俗,东西被老鼠咬了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管理库房的小吏十分担心曹操会杀了自己,就来求曹植救命。曹植就把自己的衣服上用锥子也弄了些像老鼠啃的小洞,然后在面见曹操的时候,一脸忧愁的样子。曹操很疼爱曹植,就问他为什么不高兴。曹植说,自己的衣服被老鼠啃了,听人家说被老鼠啃了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很烦恼。曹操哈哈大笑,当着众人说:被老鼠啃了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吉利的,聪明人何必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呢。过了一日,小吏来报说马鞍子被老鼠啃了。曹操由于前日当众说了那样的话,所以就没有处罚小吏。这个策略在说服过程中十分有效。黄信上山的时候也是盟过誓的,可以把那时候主持盟誓的花荣请出来,和他说说当时盟誓的誓词,问问他还记不记得。等他亲口说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情同手足,亲如一家“这16个字,就接口劝他,既然是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就不应该和自己的兄弟这样水火不相容,即使亲弟兄有摩擦,也可以互相原谅。这样苦苦相逼,真的把周通赶走了,被官府拿了去,那可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了。

  第三个策略是互惠。人有获得就会有回报,投之以桃就会报之以李。周通害了人家的马,人家当然也要回报以仇恨。所以,周通还必须有悔改的表现,有付出的举动,这样才能获得人家的原谅。可以让周通出银子,去皇甫端那里再为黄信选一匹好马,同时安排酒席为黄信处众人压惊赔罪。

  第四个策略是牵连。古语说得好,爱屋及乌。好话还要有合适的人来说,效果才更好。黄信最亲近的人当然有一个,此人乃是黄信的授业恩师,现在位列五虎将的霹雳火秦明。只要秦明出面撮合,事情一定会圆满解决的。至于如何说服秦明出面,同样也是使用牵连策略。秦明本是清风寨知寨小李广花荣的妹夫,有了这层关系,由花荣前去请出秦明是万无一失的。

11:梁山五虎将,选的不光是武艺,还有声威和人气。董平在山东、河北两地,广交各路豪强,声名远扬,这份人望对梁山发展极其有利。宋大哥他们选你董平做五虎大将,一方面是钟爱你的武艺,另一方面更是爱你的威名,希望这份名气能对梁山发挥更大作用。眼前你若是执意不当五虎将,一方面让宋大哥面子上很难堪,另一方面也把矛盾表面化了,等于点着了火药筒,好端端一个和睦梁山就真的要坏在你董平手里了。这是万万不可的。
  “可是众家兄弟不服,都为花荣将军叫屈,我实在不知如何是好!!“我喝了半口茶,清清有点干涩的嗓子,然后轻松地说:“此事容易,小可不才,已经为将军想出了锦囊妙计。“董平像见了救星一样眼睛都亮了,一下站起来插手施礼:“小将原听兄长教诲。“其实,董平遇到的问题是很常见的。一个有才华的人加盟一个新团队,团队领导很认同,社会上也有广泛的认可,但是团队内部成员由于不了解,所以往往会产生排挤、抵触行为。这个时候的行动要领有三个:
  一个是要“顺“字当先。坚决服从领导安排,领导的认可是立身的根基,只要认认真真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别人就很难公开反对你,因为反对你就变成了反对领导。
  一个是要“忍“字当头。不把矛盾激化,面对周围人的冷言冷语甚至小动作,不公开、不回应、不传播、不介入,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种高姿态能够博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
  一个是“和“字引路。加快融于团队的进程,迅速变成“自己人“。要交新朋友,在新团队中尽快找一两个可以很好交流的新朋友,扎下根基,通过个别人的认可逐步获得整个团队的认可。要注意行为策略,做到大事显本事,小事树形象。平时的细小工作,认认真真去完成,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度,一旦有了大事情,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让别人心服口服。还要谦虚谨慎,多办事,少张扬,自己只管埋头苦干,行动是最好的宣传;同时注意观察周围人的行为风格,尽量使自己的行为风格和团队的风格保持一致,不搞特殊化,在众人心中建立良好印象。
  一般来说,适应新的环境通常需要三个月的融人期,这是关键的三个月,这期间注意言行,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以后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12:萧让问我:“朱大哥,和众兄弟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总被人家觉得清高,其实我也不是清高自傲,只是比较喜欢清净,不爱凑热闹而已。我不想被大家疏远,可是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性格。这该如何是好呢?“其实,萧让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少读书人会遇到的。读书人习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爱应酬,凡事有自己的主见,不合群。这样时间一长难免会被大家疏远。怎样避免呢?我给萧让出了两个点子:一叫做热情但不主动。平时可以不参加应酬,就一个人待着,保持自己的个人空间,但是凡有人家来求你帮忙,找你谈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要积极热情。这样,时间长了别人亲身感受加上口耳相传,大家就会理解你的习惯、了解你的真诚。即使不了解情况的人说三道四,那些真的接触过你的人也会对你有个公道的评价。热情但不主动,既树立了形象又不耽误时间。
  二叫做小事情上示弱于人。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最亲切自然的莫过于互相有个照应和帮助。太强大了,显得处处比别人强,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摆平,这样的人大家肯定不会接近的。所以这个策略的诀窍就是在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要有求于人,比如说借用一个常用的东西,询问一个可靠的消息什么的。甚至本来自己已经具备的,根本不用求人,也要故意求一下,这样做的价值在于促进交往,表现出你对对方的关注和认可。而且因为是小事情,人家举手之劳,所以也不会添太多麻烦出来。小事情上示弱,既增进交往又不增加别人的负担。萧让听了,不由抚掌一笑。

13:“话说当年,有一学生来问庄子,如何得遇明主,如何做得名臣。庄子把学生领到山上,见一群人在砍伐树木,庄子打发学生上前问问,为何有一大树不砍。伐树人回答说:“那是臭椿树,纹理弯曲,气味难闻,实在不成材,所以不砍。“庄子对学生说:“树木有十年而遭斧凿之灾的,有百年常青的,原因在于有用与无用、成材与不材之间。“学生大悟:“原来是有用则亡,无用则存。“庄子摇头,又带学生到一农舍。一老翁正在杀雁,众雁惶恐异常,惟有一雁神态自若。庄子遣学生前去询问,老翁说:“此雁呜声悦耳,极其难得,不忍杀。“庄子对学生说:“雁有长成即遭刀斧的,有自得其乐快活无忧的,原因也在有用与无用、成材与不材之间。“学生又悟道:“原来是有用则存,无用则亡。“庄子大笑,学生疑惑不解,说:“君子长久之道,到底在于有用还是在于无用呢?“庄子说:“做树,则无用长久;做雁,则有用长久。君子应当谨慎地考虑有用与无用的问题,顺应环境善于变化,就好像天上的龙,风云际会高高在上,万众景仰;一旦大旱千里,风雨不做,就能身伏草莽,做一条小蛇,与蝼蚁蜈蚣为伴。该做龙时专心做龙,该做蛇时安心做蛇,这才是长久之道。“萧让笑道:“领导才华在于用人之法。有人因事择人,能者多劳,以致忙闲不均,能者疲惫,闲者悠然,此为砍树领导;有人因人设事,重重筛选,使庸者能者泾渭分明,存其精华,去其平凡,此为杀雁领导。“宿元景见我一直笑而不言,就追问道:“朱武先生对这两类人如何看待。“我微微欠欠身,说:“凡成大事,需结众人之力,若层层裁汰,难免人丁不旺、力量单薄;若举凡重任,尽皆交付给一二个能者,难免闲者生事,劳者生怨。所以砍树的领导失之于不公,杀雁的领导失之于过严。““有理有理。“宿太尉接着这个话题说出了自己的一番道理。
  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立一种制度,确保人才找到之后合理使用,不但人尽其才,而且保证付出了就可以有公平的回报。把这种回报机制以制度条文固定下来,然后公之于众,使得人才的使用与回报可以脱离领导者个人的好恶。这样,让人才无论遇到砍树的还是杀雁的领导者,都能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这才是长治久安的策略。

  卓越的组织就是这样不断地设势,有了这个势,不必费心搜求,人才就会自己前来;而且无论领导个人风格怎样,人才都可以安心、放心地做贡献。平庸的组织不知道设势,一方面疲于搜寻人才,另一方面又忙于调整领导者个人风格,努力不少但是效果往往不好。宿太尉不愧是当今贤才,一下子就说到了要害。

14:新官上任,万事开头,是各方面情况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渡时期,往往由于一时的疏忽就会出现纰漏;而这个时期也是领导者在众人心中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时期,一旦真的有了纰漏,就会直接影响领导者本人在众人心中的印象,对今后的工作形成障碍。所以新官上任不可不慎。主要的注意事项就是把握好六个字:
  一是把握好“显“与“藏“。显是展现,藏是隐匿。领导者初来乍到,一定要把握好显与藏的尺度。基本的口诀就是“慎私访,双亮相;藏行止,敛偏好;立言论,隐私情“。
  慎私访指的是在接到任命以后要谨慎处理私人的拜访活动;如果十分必要,那么也要尽量使用公开的正式的拜访方式。有的人接到任命后,就立刻在领导间或者亲朋好友间开始穿梭拜访,这样做是十分不妥当的。先说拜访领导和同事。如果只拜访个别人,无异于告诉其他人,你对这个人另眼相看心存感激,其他人中一旦有心眼小的,即使不发作,也难免会心生不满,个别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还会产生怨恨。如果所有上级逐个拜访,一来浪费时间,二来容易显得过分圆滑,有人会说“看看,工作还没到任就开始拉关系了“。新工作刚开始就在领导和下属当中形成这种印象是十分不利的。再看拜访亲友。有的人一接到任命就马上在亲朋好友间频繁活动,既显得过分张扬,有得意卖弄之嫌,也给人一种不良印象——这个人爱搞小团体活动,今后恐怕是要任人唯亲了。这种印象对于上任后正常开展工作当然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得到任命后谨慎处理私人访问是十分必要的,应尽量使用正式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以联系感情,避免嫌疑。与亲友来往方面,在走前做一个告别宴会也就足够了。与领导和同事来往方面,关系不错的也可以搞个告别宴会,个别确实要单独面谈的,也尽量选在公署,以工作名义相见,兼及感情,这样比较妥当。
  双亮相指的是到任后在众人面前要有两次亮相的机会。一次是在管理团队之前亮相,一次是在广大员工面前亮相。这两次缺一不可。见管理团队适合采用直接见面的方式,这是一次理性的会面,内容应以探讨工作为主,分析前途,指明利害,共商大计;与员工见面在员工很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间接见面的方式(见一部分人,然后把见面的场面在其他人中广泛传播),这是一次感性的会面,内容应以关心生活为主,问寒问暖,指明前景,展示信心和希望。通过这两次恰到好处的亮相,才能在下属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为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藏行止指的是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的场所和路线要保密,控制知晓的范围。一来为了避免被打扰,确保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安排好的日程匕;二来防止突发事件,比如一旦大家都能很容易地找到你,难免有个别态度激烈的人前来反映问题,甚至有可能是聚众前来,这样的场面难以控制,仓促之间,应对稍有差池就可能发生意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发生。
  敛偏好指的是要尽量收敛自己的偏好,不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偏好是理性的盲点、情感的弱点、毅力的空白点,把自己的偏好展示给别人,就等于是告诉别人自己的软肋所在。这样,天长日久,难免有人出于各种目的,处心积虑地迎合你的偏好。人家是百般设计、精心布置,你一旦动心,后患无穷。所以,新到一地,在万事待理、面孔生疏、根基不牢的情况下,最好是收敛自己的偏好,尽量不让别人知晓。立言论指的是要广泛传播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取得众人的认同,在人们心中树立自己的形象。有了形象才有忠诚度,有了忠诚度才有号召力。立言有三个点:
  一是对于大家公认的问题要尽早、尽快地进行表态,给出毹决办法;二是要传扬正确的做事风格和价值观,有破有立,针对现实,态度鲜明;三是深入浅出地讲明白自己的施政纲领,既给大家一个美好未来,也给大家一个达到这个未来的清晰道路。隐私情指的是把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对人对事的私人感受等内容藏得深一些。个人生活深藏不露可以防止各方面的人对你进行算计,实际上就是稳住了一条战线,堵塞了若干漏洞,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把对人对事的私人感受隐藏起来,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远离流言蜚语;另一方面可以展示一个领导者的公心——领导者待人接物一视同仁,决不会因为个人因素而厚此薄彼,这样可以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保持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把握好“宽“与“严“。基本的策略是“先严后宽,制严语宽,近严远宽,上严下宽“。
  先严后宽指的是刚开始的时候要求要严格,措施要严厉,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适当有所缓和,个别条款可以有所放宽。人性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由坏人好易,由好人坏难。比如穷人富了比较容易承受;富人穷了却很难承受。管理也是一样,一开始严厉些,以后慢慢变得宽和了,正好比由穷人富,人人会称赞领导的仁德。如果相反,一开始宽厚,以后越来越严厉,正好比由富人穷,必然会导致人人怨恨。制严语宽指的是制度要求上很严格,但是领导者本人在执行严格制度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性的一面。诸葛亮在失街亭之后处斩马谡,不少人为马谡求情,均遭拒绝,出师未捷先杀大将,是为了维护军威,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严酷的事件。但是在杀马谡的时候,诸葛亮却是泪流满面,情真意切,还主动承诺会像照顾自己亲人一样照顾马谡的家人。这是一种高超的领导境界,取得了壮军威和收民心的双重作用。
  近严远宽指的是对身边的人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而对隔层乃至更远的下属,则保持宽厚。身边的人是直接被指挥的,和他们的交往主要是工作关系,往往要亲自进行直接的考核与奖励;而远处的人则是没有工作关系的,不需要亲自进行考核和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对身边的人当然要全面细致地提出要求,而且要求要具体,赏罚要分明。而对远处的人,只要提出原则上的要求就可以了,要求都是粗线条的,给他们的直接上级留出行动空间。另外,身边的人日常工作和私人接触都很多,容易确立的是感情,不容易确立的是权威;而远处的人日常和私人的接触都很少,容易确立的是权威,不容易确立的是感情。为了保持平衡,防止偏于一端,也需要采取近严远宽的策略。
  上严下宽指的是对上等才智、责任重、位置高、有发展前途的下属要求严,对其他的下属宽。这个道理何在呢?
  墨子有个学生叫做耕柱,这个学生就发现自己的老师对别的同学都很宽和,偏偏对自己很严厉。大家都出问题,老师往往只批他一个人。他很不服气,有一次在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以后,就跟墨子抱怨说:老师,你偏心,对别人那么宽容,惟独对我这么严厉,难道我有什么地方得罪了老师?
  墨子就问他:如果我们一起上太行山去,随行的有马也有羊,你把东西给马驮还是给羊驮?
  耕柱说:当然给马驮。
  墨子又问:山路陡峭,面临着掉下山涧危险的时候,你用鞭子打马还是打羊?
  耕柱说:我打马,因为它驮着东西呢。
  墨子笑了,说:你就是那匹马,所以我才严格要求你而不要求其他人。耕柱感激地对着墨子下拜。
  上严下宽就是这个道理。上等才智的人最有前途,最容易被塑造成栋梁,对他们的一分教导会产生十分的收获。而且他们本身往往已经身担要职,属于中流砥柱,容不得半点差池,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一定要严格、具体、明确。而对一般的人,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发展、无足轻重的人,则没有必要过多地关注。这就好比要给小树剪枝而不必管旁边的小草一样。
  三是把握好“急“与“缓“。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初到任上,很容易急功近利,急于想做出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要诀是“事未发可忍,人不尽识可忍;急于知事,缓于近人;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争权。“事未发可忍指的是事情还没有尽显端倪之前,一定要保持忍耐,密切关注矛盾变化的趋势,一直等到时机成熟了方才下手解决。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就使用过这个计策。庄公的母亲不喜欢庄公而宠爱庄公的弟弟段。后来庄公掌握了大权,段很不服气,态度很傲慢。这个时候庄公没有因为段的这点态度问题就对他下手,而是静观事情的变化,而且进封段为“京城太叔“。段日益骄纵,行为越来越出格,搞得大臣不满、国人愤怒,这时候庄公抓住时机一举灭了段。补锅的人往往都带着锤子,锤子的作用是敲锅,把本来细小的裂隙放大,然后再补。这样既修补了所有的漏洞,也可以在补好后让大家看见自己补的这些裂缝个个都很危险,从而说明补的价值和效果。
  人不尽识可忍指的是在没有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全面情况之前,一定要保持忍耐,不要轻易地把关系搞僵,防止失去朋友和冤枉好人。有历为证:孔子在陈绝粮,危难中终于找到了一点米,他就派自己的学生颜回去煮饭。颜回是孔子学生中公认道德修养最高的。过了一会儿,孔子去看饭是否熟了,隔着门缝发现颜回揭开锅正在用手抓饭往自己嘴里填。孔子很失望,但是给颜回留了余地,没有贸然进门,而是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颜回来向孔子报告可以吃饭了,孔子就说:先祭了祖先再吃吧。颜回一听就跪下了,说:饭我已经用手抓食过了,恐怕不能祭祖。孔子心中不免一喜,觉得颜回至少还是诚实的。不料颜回接下来的言语却出乎老夫子意料。颜回说:房子久已无人,梁上全是灰尘,饭揭锅的时候,灰尘被热气扑下来,落到锅里,污染了表面的饭。为防止浪费粮食,我就先把最表层被灰土污染的饭吃了。于是孔子感叹:了解一个人太难了,而在了解一个人之前轻易下错误结论太容易了。圣明如孔子,还险些错怪好人,何况我辈。因此无论是耳朵听见的,还是眼睛看见的,都要三思,要再拿出些时间来考察,决不可轻易地下结论,以防犯察人之误。
  急于知事,缓于近人。“知事“就是掌握工作情况,在对待工作上,首先要做的是仔细了解情况,努力做到基本情况烂熟于心,其他情况有据可查。
  知事的要点有四个:1.过去的情况如何;2.我们是怎么做的;3. 现在的情况如何;4.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对这四点的掌握要像说自己名字一样熟练准确,而且是越快越好。“近人“就是和人建立密切关系。在与人相处上,要谨慎从事,不要操之过急。人是善于伪装的高级动物,有些人表面上很好,但未必是真朋友。在建立亲密关系上操之过急往往会受人蒙蔽、被人利用。特别是如果交友不慎,稀里糊涂和一个公认的不良分子拉近了距离,那么正人君子、有识之士就会大失所望,领导者在个人形象受损的同时,也会失去发展事业所需的人才。到位不越位,用权不争权。一个人努力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是对的,化成行动的时候就要注意适可而止,因为做什么都是有限度的,做好事也是一样。有史为证:战国时代,田单打败了燕国军队,恢复了齐国失去的72座城池,全国上下无不崇敬。有一次,田单和齐王出行,路上看见一个老汉过河冻得浑身发抖,田单忙上去把自己的衣服给老汉披上了。齐王看见这件事后心里很不痛快。田单做的虽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他越位了,做了本该由齐王做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田单比较到位而不越位的做法是向齐王进言,提醒齐王做这件事。如果齐王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就真诚地给他陈明厉害关系帮他下决心。什么都不说,上去直接就帮人,显然有越位的嫌疑。
  一个尽职而不越位的下属需要做到的是能够和领导“争事不争名“。作为一个下属,积极完成某项任务,主动承担责任,在工作上和上级有所争执,这都是很正常的,是尽职尽责的现象,属于“争事“的范围;下属不该做的是和领导争功,自己的风头盖过领导,在传扬美名、展示道德、收拢人心的事情上抢先占位,不给领导留空间,这就是典型的“争名“行为。越是高层的领导者越是厌恶下属的“争名“,所以只有到位而不越位地做好本职工作,职业生涯才能一帆风顺、越走越高。用权不争权说的是一个有心计的领导者在上任以后,要把握好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的尺度。职位权力来自上级的任命和制度的认可,它决定了可以管多大范围、管多少人、管多少事、可以调动什么资源以及进行怎样的赏罚。在职位权力之外还有一种权力叫做个人权力,它不必上级任命,而是来自周围人的认可和接受。这种拥护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直接相关。人格魅力强、专业水平高,大家自然就愿意一心一意跟你走。
  新官上任,在用权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要单纯使用职位权力,要学会运用个人权力;其次要注意不要总是开口跟上级要权力,或者和周围的人争什么任命,要学会兢兢业业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力。个人权力的树立方法就是积极帮助别人,做大家的专业教练和精神导师,而且在重大事件中能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只要朝这个方向努力,那么领导者的个人权力一定会蒸蒸日上。用权不争权的实质就是用好现有的权力资源,不伸手要职务要权力,而是在行使享有职权的过程中,扩大影响力,增加自己的个人权力,这样虽然不去争,最终却可以得到。这绝对是一种高级的权力智慧。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板凳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2-10 11:25:10 | 只看该作者
15:一个人身处领导位置,责任重大、事务繁杂,如何来行动呢?其实就是这八个字。
  “详思约守“说的是:身为领导,首先要善于谋划,把事情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古语说的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的要领是设定目标、明确代价和利益点、把住关键指标、提前沟通分解任务、配置资源,同时明确赏罚对策,周知众人。在规划过程中尽量做到简单清晰,普通事务尽量简化成1、2、3三个步骤,一般的决策尽量只定上中下三套方案,不求完美,但求满意。
  不过谋划的周全不代表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亲自上阵。做领导的,最紧要的不是自己去干,而是调动别人去做。所以在详思以后,需要的是约守,就是说只要抓住最重要的几个环节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授权给下属去做。领导自己忙碌未必是好事,能让下属忙碌起来,自己只做最重要的、下属做不了的事情,这样才是合格的领导。比如任免干部、协调各部门关系、争取外部资源、掌控大方向这类工作,是要领导自己出手的。其他的事情完全可以授权下属。
  管理的真谛就在于能够调动别人来完成预定目标。所以不会授权的领导自己忙,会授权的领导别人忙。授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授权不是交权。授权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问题要处理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授权的要害有三条:
  一是要会“画圈“。也就是授权的时候,要给下属讲清楚这个权力在多大范围内、多长时间里有效,能调动多少资源。
  二是要会“画饼“。告诉下属,做好了有什么前景,给予什么奖励,完不成有什么后果。
  三是要会“画叉“。这是最要紧的一项。授权之后,还要随时监督,约定重大事项需要上报,对于关键环节要保持否决权。这些环节包括方向调整、关键岗位人员安排、重要资源调配、考核机制变动、对外宣传等。
  所以,好的领导在授权的过程中就好像是驾驭一匹骏马,缰绳收得太紧不行,马跑不起来;放的太松也不行,马会跑偏。只有把握上边三个要点,才能做到收放自如,直达目的。
  “那经分纶合有是什么意思呢?“吕方问。
  见他二人听得有兴致,我讲得也有兴趣。
  我取来了一个水杯,信手抓起窗前花盆里的几块卵石放进去,然后问吕方:“这个杯子是满的吗?“吕方摇头,说:“还可以放碎石子。“我转向郭盛,说:“放了碎石子以后算是满了吗?“郭盛说:“还可以放沙子。“我又问二人:“那么还可以放什么?“吕方说:“还可以灌水。“我点点头,问:“请二位想一下,如果我把顺序倒过来可以不可以?“两个人都很肯定地摇摇头。
  我放下水杯,把里边的道理讲给他们:
  日常安排日程,就像是往杯子里装东西。先装满大的卵石,后边还可以装碎石、沙子和水。如果先装满小沙子,那么大卵石就根本装不进去了。
  所以在日常安排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先安排大事。每天要立三事,就是要在众多的日程当中,选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优先安排。之后,再由大到小逐步安排。
  安排日程的要领是,每天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情,一定是每天做好几个事情,各个事情同时进行,把一天分成若干段,这叫做“经分“;同时,很多要事大事也不可能一天之内做完,需要每天前进一点、每天前进一点,把若干天的片段联合起来才算完成,这个叫做“纶合“。“经分纶合“是一个管理者的基本功,这方面做扎实了,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在经分纶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几个重要的习惯:
  1.集中一些时间专心致志做重要的事情,有效率的一小时等于低效率的三小时。
  2.立三事,每天都有一个时间日程,列出要事清单。   
       3.凡事都定一个最后期限,并且提前做规划,分阶段实施。
       4.整理好内务,桌面保持整洁,做完事立即归档,善于使用便条和备忘录。
  5.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路和灵感。
  6.调动助手做一些次要的工作,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7.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充足睡眠。

  减轻压力、提高效率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学会拒绝别人,尽量避免干扰。
  郭盛忍不住道:“这一点最难,别人来相求时,拒绝了怕伤和气,不拒绝又耽误要紧事情。“我点点头,就把拒绝的三个基本要领讲出来:
  1.承认感受,拒绝要求。别人来求你帮忙的时候,你要表示出对人家的关切,理解对方的心情,说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不要忘记真诚地表示遗憾。
  2.言语温和,态度坚定。在拒绝的时候,应该丝毫不拖泥带水,从而减少纠缠和误会,但是一定要使用温和的辞令,避免生硬和挑衅的语言.       3.解释原因,提供建议。在说不行或者不能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认真地解释给对方听;同时,可以给对方一个建议,比如找别人帮忙、推迟截止日期等。
16:管住能人的要领就四个:  一是能力强的人要破格任用,至少要给一个未来的前途。他能力强,你要让他发挥作用,承认他的本领和贡献。能人都希望展示自己的特长,让别人承认。该提拔的要提拔,可以按照前边座次与职权分开的思路,对于资历比较浅的人士,可以先不必给予那么高的地位,但是一定要给他职权,让他有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如果暂时无法正式任命,至少要承诺给他一个稳定可靠的未来安排。
  二是能力强的人要满负荷工作,至少口头上要压担子。能人不能闲着,闲则生怨,闲则生事。能人闹事一定都是大事。要避免出现类似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能人有事情做,忙起来、动起来。如果眼前实在没有合适的事情可以让他做,那么至少要口头上压担子给他,让他感觉自己是有事情可做的,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是殷切的。
  三是能力强的人要带紧箍,至少要抓一根辫子在手里。能人本事大、脾气大、能量大,一旦出了问题,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防患于未然。管理就是要首先防止最坏,其次才追求最好。对于能人,一方面要给机会、压担子,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制度约束,仅有道德信任显然是不够的。既然管就要管到位。
  四是能力强的人要指教他做善事,授权他做能事。从古到今,能人下属有三忌:功高震主、才大压主、权大欺主。作为领导,要始终把能人置于自己的管辖之内。要主动地指导和命令能人多做善事、好事,多奉献,在他有了一些成绩之后,要及时表扬,亲自出面给予嘉奖。这样,大家都会说他是在领导的安排下做的好事。能人有才华,要让他做事情、做贡献,不过要把握好尺度。在授权的过程中又收又放,临时授权多于长期任命,授权的过程中也是“画圈、画叉“结合进行。这样就可以防备出现功高盖主、权大欺主的现象。

留住核心成员像锁定女朋友。
       第一是要超脱物质,注重精神。超越了才能超脱。首先要保证平均水平以上的物质待遇。有了物质待遇,同时要注重精神满足,激发对此份事业的喜欢,在这种喜欢中能找到实现自我的快乐。还要有感情投入,物质能力是有限的,但关心可以是无限的,所以面对对方的困难,要给予有限的解决和无限的关心。
  第二是要分享体验,同甘共苦。所谓有感情就是有回忆,所以感情可以创造,只要有共同的回忆,就一定会慢慢培养出感情。对于核心员工,要让他们对团队有依恋,就一定要把团队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和他们分享,大家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体验成功,让他们的生活与团队的成长融合在一起。
  第三是要描绘未来,指明方向。期待是一种力量。没有了对未来的期待,那么现时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眼前越是困难,越是要描绘出共同的美好未来。不但要描绘未来,还要讲明他的努力对于实现美好未来的重要意义。
  第四是激发投入,鼓励创造。共同养一个孩子对于双方感情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核心员工,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创造自己的事业成果。这样,当一个组织和一份事业终于连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忠诚度就会大大提高。物质条件千差万别,有的人满足,也有的人不满足。高忠诚可以让不满意变成前进的动力,低忠诚则让不满意变成离开的动力。所以,技艺高超的领导者一定要十分善于维护和发展下属的忠诚。能否有效进行忠诚度管理是检验一个领导驾驭下属能力的标志。


17:韩非子非常重视术的作用,他提出了领导者需要使用“七术“,分别是:
(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
(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
(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
(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
(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不敢胆大妄为;
(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的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
(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历来人们对“术“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阴谋诡计、小人龌龊伎俩,有人则认为是治理国家、统驭下属的有效工具。今天宋大哥给我提出这个问题,看来他也是在权衡这两方面的意见了。我觉得这是个进言的好机会,于是就把自己早想过的一些话讲说了出来。

  其实所谓的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治术;一类叫做心术。治术是应对外人的;心术则是看护自己的。心术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作风;治术是为人处事的技巧和谋略。显然,心术是治术的根基。心术是本质;治术是工具。
  心术正的人,使用治术就显得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心术不正的人,即使精通谋略,也难免作茧自缚、自取灭亡。这就好比是骑马要有根缰绳,有了这根缰绳,就能驾驭烈马,日行千里;没有这根缰绳,上了烈马只能摔得很惨。
  古往今来,很多自以为聪明的权臣小人,玩弄手腕、机关算尽,最后还是自己落个没好下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心术。当年,李世民刚刚得天下的时候,有大臣建议他清理身边阿谀奉承的臣子,并且提供了一个很有谋略的办法,就是假装很严厉地坚持一个错误的观点,然后让大臣表态,那些据理力争的就是忠臣,那些随声附和的就是奸臣。李世民听完这个建议后,当场给予了回绝。他的观点是,领导是标杆、下属是影子,领导是盘子、下属是盘中水,杆子直影子就直;盘子圆水就圆。使用欺诈的手段,只能起坏作用,不会起好作用。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世民不以诈术辨忠奸“。
  在这个典故里,可以看见唐太宗的心术,是比较正的。他遵从四个字:一是“仁“,他心存宽厚,不愿意用欺诈手段去威胁别人;一个是“和“,他重视自身的表率作用,注意维护团结,对人诚信为本;一个是“止“,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自己行动的界限在哪里;一个是“静“,他能冷眼看待别人的建议,独立思考,认真评判,不草率、不盲从。
  其实心术也就这么四个字,叫做“仁和止静“。
  前两个字说的是修养。
  仁就是心存善念,和就是不走极端。仁和加在一起就是指“宽厚能容,与人为善“。
  后两个字说的是作风。
  “止“说的是要有大局观,抓住要领,有所不为。一个领导者的大局有两处:
  第一处叫做“三要。“一要利民,就是要时刻想着让众人受益,让大家有好处,让百姓有实惠;二要敬士,就是要给做贡献的中坚力量以应有的待遇,赏罚分明;三要用才,就是做事情要选合适的人,择人任势,人尽其才。孔子说这三条是大节,大节定了,在其他小事情上有些过错也不失为一个出色的领导。大节把握不住,在其他的事情上再努力也是枉然。

  第二处叫做“五忧“。要忧贤才,看看自己是不是选拔了合适的人才,是不是给了人才应有的待遇;要忧决断,看看自己的决策是不是正确,战略方向对不对,有没有风险防范措施;要忧谋略,看看自己有没有好的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不能顺利解决;要忧众寡,看看分配是不是公平,大家的意见和要求是什么,能不能满足;要忧德行,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道德标准,能不能令大家佩服。“静“说的是要把握住自己的情绪,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静“的要领是“见利不动,遇事不慌,半只冷眼,一颗素心“。一个好的领导者要有静气,遇到大事件的时候,要稳住心神,压住阵脚,这样下属们的心神才能稳定,局面才不会乱;而平时没有事的时候,则要兢兢业业,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这样下属做事情才能够不松懈、不荒废。这叫做“以有事之心处无事,以无事之心处有事。“平时待人接物,首先要冷静,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能从局外人的角度冷眼评价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大局不犯错误。能做到“仁和止静“的程度,那么一个领导者的心术就可以说是完整了,这个时候再去驾驭那些五花八门的治术谋略,就可以得心应手、顺理成章了。
  一番道理说得宋大哥频频点头。不知不觉明月偏西,夜色渐深,前山那边的宴席也散了。,分别的时候,我特意推荐了苏学士的父亲苏洵写的《心术》给宋大哥。他非常感兴趣,再三嘱咐我抄录一份给他。我就录了一份。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日:“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鸟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意思是说:
  当将领的道理,首先应当培养智谋胆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脸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现,也要眼睛不眨,这样才可以控制战争形势有利与不利的变化,才可以应付敌人。
  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一切战争的道理是: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打响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谨慎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地做好侦察嘹望工作,使得耕种者一心生产,用这来积蓄财力物力;给士兵丰厚的给养,使他们得到休息,用这来养精蓄锐;打了小胜仗不松劲,吃了小败仗更要加强训练,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一下子满足他的欲望,用这来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心中有欲望而总不满足。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继续追求。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厌战,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原因。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胜仗,这军队就用不得了。
  凡是做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威严;当士兵的,应当愚昧一点。足智多谋使人感到高深莫测,威严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紧跟将帅而听从号令。这样,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
  凡是军事行动,必须了解敌方的主帅,了解敌方的其他将领,然后可以进行冒险行动。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刘禅的昏庸,那么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邓艾本来就是觉得可以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人,又能以敌人来检验自己的军队,因此,可以决断自己军队的行止。
  凡是担任主将的法则是:必须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战形势后才可以打仗,知道节制后才可以指挥军事。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作战形势则能保持不败,知道节制则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不发兵,见了小患不避让,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这样才能对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轻易施展本领,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一个忍字可以对付各种轻率的勇猛,一个静字可以镇定各种轻举妄动。
  军队各有长处及短处,无论是敌军或我军都是一样。那么请教:“我军的长处,我拿出来发挥它,但敌军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回答说:“我军的短处,我把它显眼地暴露出来,使敌军疑虑而退却;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轻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善用长处及短处的策略。“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无所顾恋而又有所依赖。无所顾恋,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用棍去击虎;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后退。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这道理的,就可以带兵了。脱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执利剑,则连乌获也不敢逼近;戴着头盔,身穿战甲,却靠着武器睡大觉,那么连小孩也能弯弓射箭把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的,那么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11-29 12:01 , Processed in 0.142268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