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为什么日本家电企业走下坡路破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8-7-12 21:32: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家电的崛起,离不开特殊的历史时期,日本家电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济开始走向工业化,其后在电气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日本从欧美大量引进先进技术,白炽灯等产品陆续引入日本市场。

2:由于日俄、一战等战争胜利的刺激,日本军工业的大发展也使得“电”开始向大众普及,同时基于西化运动和无线电广播兴起,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认知度快速提升。

3:二战后,在朝鲜战争特需刺激与美国经济技术援助的背景下,日本经济全面复苏,家电、纺织等轻工业开始兴起。

4:战后美国国力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旺盛的消费需求与家电技术的进步推动美国家电业快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凭借日美同盟关系,日本家电企业也开始频频从美国引进技术,这为50年代日本家电业的兴起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曾经最负盛名的产业之一——黑电,起步就源于50年代与美国的技术合作。

白电方面,1951年松下新之助前往美国考察,经过多方对比,转而选择与荷兰飞利浦合作,当年12月双方合资设立松下电子(一直持续到1993年),飞利浦收取4.3%的技术指导费和3%的经营指导费(1967年均降至2.5%),为松下50年代冰箱等业务的起步奠定基础。

5:除了国内经济复苏、技术引进之外,战后美国文化的渗透也对日本家电需求的爆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女性家务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增多。这对50年代洗衣机、吸尘器的兴起以及80-90年代微波炉、洗碗机等产品普及都形成拉动。

其次,饮食结构西化。1946-1950年美军占领期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小麦等大量的食物物资援助, 1954年美国出台《剩余农作物处理法》,扩大从日本的小麦玉米进口量,这些措施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的饮食结构,为料理机、面包机、咖啡机等西式家电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6:战后复苏让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快速提升、城市化与房地产繁荣,出现战后婴儿潮、家电需求提升、加上欧美技术引进、日本贸易保护政策。在连续4轮景气周期带动下,日本经济实现了近20年10%以上增速的高速增长。

随着自身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70-8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在美国市场全面发力,以索尼、松下等为代表的日本黑电企业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逐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黑电产业的领导者,在彩电、VTR以及后期的消费电子领域都形成了垄断性的领先优势。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数据,1970年美国电视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85%、日本品牌只占10%,但到1975年日本品牌份额已升至24%(索尼、松下各占11%),1976年升至33%,最终在80年代实现彻底超越;1968年美国有28家本土电视制造商,到1976年只剩下了6家,1986年RCA被通用收购,电视业务被转售给法国汤姆逊,1989年美国本土制造商只剩Zenith一家,市占率从1970年25%下降到10%。
但是,有盛就有衰,90年代之前日本大部分家电品类实现了普及,进入90年代后,虽然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日本彩电企业维系着全球龙头地位,但与此同时韩国对手追赶加快、大陆对手逐步崛起,韩国、台湾液晶产业的赶超更是为液晶时代日企的衰败埋下伏笔。 受外部竞争加剧、内部需求饱和、经济低迷、消费不振以及地产下行影响,家电市场规模同样有所下降,尤其是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等高度普及的品类,下滑幅度较为明显。

近些年来,中国企业收购日本家电巨头,早已不是什么大新闻了。联想集团收购日本NEC笔记本业务、夏普整体卖给鸿海、海尔公司收购三洋白电、美的收购了东芝的白电......事例不胜枚举。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去投资并购。不少以“日本制造”闻名的日本品牌家电业务已经悉数被中国企业并购,成为“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只是还挂着日本品牌的Logo而已。

那么日本企业为何接连变卖家电产业?我们都知道,日本人一向给人过于循规守矩的刻板形象、日本企业风格一向比较保守,制度僵化、体系臃肿的大企业病普遍存在,并且过度崇拜技术,使得创新节奏放慢。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它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竞争不过中韩厂商是不争的事实。

市场方面,中国的同类企业逐渐赶超了上来,特别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涉足到传统家电更是卷起了一股血雨腥风,虽然技术优势并不明显,但持续不断的价格战直钩消费欲求,家电市场迅速被更多的瓜分。国产家电的在体量上的崛起,让日本家电企业措手不及。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技术上的壁垒越来越低。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制造出相同功能和性能的产品愈发简单。物美价廉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销售量也不断攀升。而日本企业拘泥于以往的成功经验,自以为只要是品质好的产品就一定能有市场,固守制造高性能产品的方针。比如日本家电企业的信条是“好的产品才能卖掉”,而中国企业的信条是“能卖掉的就是好产品”。所以导致了这种严重的以产品为导向的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文案中,刷不到存在感。在新兴国家为主的市场中,“品质不错但有点贵”的产品销路不佳,只有“便宜的产品”或是“(因其稀缺性、品牌、代表意义等)即使贵也无所谓”的产品才能生存下来。

故步自封的日本家电企业纷纷抛售“家当”,一方面除了是因为缓解亏损做出求生存的无奈之举外;还有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家当”,在日本家电企业看来,其实是拖后腿的累赘,甚至是“垃圾”。日本企业全面退市,是因为它们的工厂和流通渠道出现了巨大的亏损;但它们始终咬紧牙关,从未放弃技术研发的成本。

日本制造企业对技术有着偏执的追求,这出于对“匠人精神”的推崇。为了让产品提高1%的性能,不惜投入30%的成本,这导致日本制造在价格上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技术创新虽然是好事,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技术创新需要时间投入:从50年代收音机到60年代电视,日本晶体管技术赶超美国花了近20年时间,索尼从1960年发布首台晶体管电视,到1968年推出CRT时代的代表“特丽珑”技术,花了7年多时间研究;同样,三星、LG从90年代初开始投资液晶面板,到2000年后实现对日企液晶产能和世代线的超越,再到近几年曲面、量子点、OLED技术的引领,前后也大概经历了20年。

其次:技术创新需要资金投入:液晶面板这种具有强周期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尤具代表性,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了7年,LG的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连续亏损了8年,2000年后高世代线的单条投资额更大幅飙升,因此技术创新引领需要持续的、甚至高额的资金投入。

最后:技术创新也需要承担风险:2000年后日本企业的DVD规格大战、松下的等离子战略、夏普对10代线的超前投资等都因为外部需求、竞争格局的变化未达预期,甚至对公司业绩形成了巨大拖累。


由于家电企业技术过盛导致产品性价比降低,市场售价往往高出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一些家电企业开始抛弃终端消费市场,转而投向B2B领域,比如抛弃家电产业的索尼从此致力于智能化和物联网的构建,同时扩大音乐、娱乐、影像方面的技术开发,进一步扩大优势。虽然索尼现在已经不再自己生产电视,但始终没有抛弃电视机技术的研发,并预计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推出16K的影像技术。也就是说原本是向消费者售卖电视机,现在索尼摇身一变成为核心技术研发者,直接向厂家出售电视机技术,赚的不是买电视的钱,而是专利的钱。不少日本家电企业发现了自身在生产成本和低价营销上的劣势,感觉长此以往只能以亏损告终。所以,与其在价格上和中国企业拼得你死我活,赔本赚吆喝,不如主动转型向上游供应链深入,比如往生命科学、医疗设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进军,将重心从B2C转向B2B,从产业链核心技术上攫取更高利润。

另一家企业东芝也是自2015年秋季就开始对家电部门进行了大规模裁员。时任总裁的室町正志于同年12月下旬曾沉痛表示:“东芝必须放弃家电业务,将节省的力量投入到能源(核电)和存储(记忆媒体、半导体)事业中去”。

东芝的历史可谓是日本家电产业的发展史。从1890年制造出白炽灯起,东芝制造出了日本首部国产的电风扇、洗衣机和冰箱等。1980年代后,东芝发售了世界上首台笔记本电脑和DVD播放器,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成为世界第一。







上一篇:我国税务知识介绍
下一篇:纪录片《中国工厂》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11-25 23:34 , Processed in 0.107338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