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彭真和林彪的分歧,黄克诚将军的眼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27 17:4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抗日战争时期,当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都意识到了东北的分量,于是分别派部队和干部挺近东北,期间,共产党中对时局看得比较清楚的首推林彪和黄克诚。当时共产党方面东北局书记是彭真。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忙着接收华东、中原,对于东北似乎是鞭长莫及。而共产党所在的华北正毗邻东北,且东北已在苏联红军的控制之下。在毛泽东看来,东北这块“肥肉”已经炖在“锅”里了,建立自己的政权机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甚至有建都长春之议。

10月19日,中共中央向东北局发出了《关于集中主力与国民党争夺辽宁、安东的方针》。23日,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毛泽东甚至提出:关上东北的大门,海上守住安东(今丹东——笔者)、营口,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入沈阳。即使不能达成此目标,亦可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华北、东北的自治地位。11月3日,《中央致重庆代表团电》还有如下说法:“东北由东北人民自治军保护,中央军不得开入,否则引起内战由彼负责。”当时,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开进东北,中共军队进行了武力拦阻。

但是,抗战后国内和平成为首要课题,军事力量处于弱势的共产党更是要极力避免战争;军事力量的翻转是在东北战事结束之后,因此在这个时候,共产党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和平条件下参政议政。具体到东北,也由最初的“独占”,随着国民党进军东北,共产党部队逐步后撤,改变为“平分”。到1946年4月,四平争夺战之前,“平分东北”仍是毛泽东要坚持的一点。四平之战是和战决策的分水岭。失去四平后,东北联军迅速退往哈尔滨,平分东北已然不可能。

彭真遵照中央的指示,占领大城市以利将来的谈判达到和平;林彪则称遵照中央的指示,工作重点在于建立根据地,准备长期斗争。

在当时,不论是国内连年战争人心思定,还是国际上的和平呼吁,盼望和平的声音是绝对的主流。1946年初,国共签署了停战协定,在当时的东北战场上,有些领导认为和平来了,于是提出“最后一战”的口号,意思是不怕牺牲,再打一场硬仗,多占一些地盘,有利于和平时期的谈判。但具体到东北三国(中美苏)四方(美、苏、国、共)在和平的主流下,最终却选择了残酷的战争,这并非彭真和平努力的失败,实际上也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党派的努力能够达成,最终的解决只有靠枪杆子。而在这样具体环境下的彭真与林彪,正分别代表了最终是“和”还是最终是“战”两个相反方向的选择,两个人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1945年11月24日,中央通知东北局:国民党可能派兵袭击沈阳,我军准备在沈阳城与敌人展开巷战。为此,东北局的每个干部都发了步枪、手枪和手榴弹。在次日,林彪两次建议东北局和自治军总部移到海龙,部队绝大部分撤离城市,准备建立以延吉、临江、通化为中心的根据地。彭真则坚持留在沈阳做最坏的准备。看似在走和留的问题上,彭真和林彪直接产生了分歧,实际上仍是目前方针的分歧。

12月24日,国民党军进入沈阳。同一天,意识到问题严重的刘少奇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说:
东北情况我不会比你们更清楚,但我对你们的部署总有些不放心,觉得是有危险性的。你们主力部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周围及南满,似乎仍有夺取三大城市的态势。你们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乡村,如果顽军一旦控制大城市,你们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时,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于被动。你们今天必须放弃争取东北大城市的任何企图。你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否则恐有一时陷入被动之危险。

12月28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给东北局的指示电: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正当林彪准备分散部队时,中央根据与国民党谈判以目前占领区域为界停战的先决条件,又要林彪主动出击。也就是说,在和战问题上,中央的态度是随着谈判所达成或可能达成的条件在转变。但对于前线部队来说,这样的转变却是难以适应的。对于彭真来说,因为缺少相关经验,如何布置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林彪在这个时候也产生了怀疑,他在1946年1月5日电询中央: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在东北主力目前应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仍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明年之进攻。盼复。

1月6日,中央即回电:国内和平有望,目前阶段并可能是最后的一战。
这封回电表明中共中央对国内和平有很大的信心,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这并不可靠。中共中央之所以有此判断,是源于1月初军事调处执行部在北平的正式成立。“军调部”四处加派小组赴各战区督促停战,最初确实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仅仅一年这个调停组织就在战争的巨大轰鸣声中寿终正寝了。
这封电报对于彭真来说则充满希望,完全符合他争取和平的思路。

中央的复电实际是毛泽东的意见:“我们完全不应怀疑东北问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实行和平合作的可能。”

林彪坚持不同意见,再发给中央的电报中:“毛主席: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在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像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敢叫毛泽东“头脑清醒考虑之”的人物大概没两个。历史证明林彪在这个问题上对了。东北战火初起,还有一些错误的电报指示,诸如“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最后一战”,“把长春变为马德里”等等。在经过失败和流血的教训后,才按照林彪“分散建立根据地”,“实行运动战”,“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意见办了。

1946年3月6日至8日,彭真主持召开东北局和东总干部会议。会上,林彪 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对东北局的工作提出了尖锐批评。但没人附和林彪的批评意见。8日会议结束时,林彪又发言作了自我批评。

当时东北的这种情况,曾造成东北局的激烈争论和下面干部的思想混乱。在东北局里,林彪、高岗、陈云、张闻天等不同意彭真的方针和做法,而彭真则强调他是在贯彻毛主席的路线和指示精神。一直争论到第二年(即1946年6月),中央才决定改组东北局,由林彪任书记,彭真(不久即回到中央)、高岗、陈云任副书记。

四平战后,和平已不可能,全面内战也已开始。四平保卫战中,林彪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果断选择了撤出四平,在后世的军事评论家来看,这次撤退是影响后来东北战局走向的重大因素之一,如果没有这次及时的撤退,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可能就打光了。也是再四平保卫战一个月后,林彪被任命为东北局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战事第一,毛泽东要把重担交给只是中央委员的林彪,这样的安排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当时在东北的政治局委员除了彭真以外,尚有陈云、张闻天、高岗。毛泽东选择将军政全权交于林彪(既是东北局书记,又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并不是一个符合常理的选择,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当时,黄克诚再得知苏军占领东北,即致电中央:“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是否同意与否,要下决心进军东北,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到东北后,他也始终关注根据地建设。11月26日,在那封著名的关于“7无”的电报中,他向毛泽东提议:“以一部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农村根据地,作长期战争之准备。”同一天,又致电军委:“东北敌特工、土匪甚多,如不及早建立根据地,我主力在东北亦很难应付。”

11月29日,又致电东北局:“已进入及将进入东北之主力及新组建成之部队,数目特别巨,但若无党政民之支持,无粮食经费的充分供给,无兵员的源源补充,将大减弱强大力量,目前东北大城市为顽军占领,乡村则备土匪所占据(大都与顽联系),我们则处于既无工人又无农民之中小城市,这样下去,不仅影响作战,且有陷入不利地位之危险,因此,运用冬季不能进行大规模作战之五个月期间,发动群众肃清土匪,建立各级党与政权,应成为当务之急。”

12月17日,在给君军委的电报中说:“三师及杨、梁等师,干部均感没有根据地,非肃清土匪无法解决目前困难,亦不可能生存发展,但迄今仍未划固定地区,向林总商讨,林孤掌难鸣,向东北局建议,则从不回电,对目前既不确定持久方针,又无救急办法。使情势无论上下均感惶惑,且有人提及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

当从中央到地方都觉得东北形势很好时,他在那里来个个“7无”。简直把形势描写的一团漆黑,当一些人还把美械装备的敌人视为不堪一击的“土顽”时,他在那里一笔一笔地算计了敌人的“8条进步”。当有些人还从未从“独霸东北”中清醒时,他在那里提出了“有遭遇西路军危险之可能的”警报。






上一篇:十分钟带你看懂上海
下一篇:《梁山政治》读后感及摘选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11-29 11:00 , Processed in 0.108923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