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25号宇宙实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23-4-9 14:38: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上有个说法,讲的是美国一位动物行为学家约翰·卡尔洪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做过一项实验,被称为25号宇宙,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之前还做了24次类似的实验,这个实验是人类给老鼠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空间,来观察它们在其中的发展,以此捕捉规律。这项实验持续了大约5年多,实验对象是一群老鼠。这个实验场地和实验对象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实验场地是一个约2.5米×2.5米、1.5米高的一个大箱子,这个大箱子里为了便于观察,分为了16个以箱底中间为起点的区域,这些区域本身并不会区隔老鼠的活动空间,类似不同社区。

2、场地大约能容纳4000只老鼠,足够给它们生存空间和巢穴的同时,有充足的自动供水、供给食物的设计,实验老鼠在这个环境下衣食无忧。同时温度、湿度这类也没问题。

3、场地有严格的安保,不存在老鼠的天敌动物,例如蛇、猫头鹰之类的。

4、用的老鼠是一个挪威的品种,是能适应群居的普通老鼠,同时这种老鼠有领地意识,有等级划分和社会性。社会性和等级划分方面其实跟自然界的猩猩、猴子、狼、鬣狗、狮子等等没太多不同,有强有弱、有主导者也有居于被主导地位的老鼠。

5、最初放进这个箱子(也被称为25号宇宙)的是4对老鼠8只,雌雄各4只,都健康。

实验的第一个阶段:
老鼠的繁殖能力很强,而且受近亲繁殖的影响远没有人那么大,在没有外部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老鼠迅速繁衍;在实验进行到一百多天之后鼠群已经开始指数级增长,大约每55天老鼠数量就翻一番。

第二阶段:
大约到了实验三四百天的时候,鼠群的数量增长开始放缓,虽然有新出生的幼鼠,但是出生率在逐步降低,这个阶段鼠群开始出现行为上的异常变化。

1、原本独行觅食的老鼠开始集群出动尽量避免单独行动,而原本正常的鼠类都会独自寻找食物然后自己享用,但这里的老鼠却失去了这种能力,甚至表现得非常害怕脱离群体单独行动,卡尔洪将其解读为社交需求增加,它们更需要彼此之间交流和互相影响,大概是衣食无忧不愁吃喝的日子久了之后产生的一种行为需求(或者心理需求),它们唯一能做的只剩下了社交。这是实验的第一个结论:没有基本的生存压力之后,社交需求相较之前会大幅增长和膨胀。

2、老鼠的等级差异开始变得显著。强壮的老鼠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空间,相对弱一些的老鼠被挤压在更小的区域。此时吃饭生存对所有老鼠来说都不是问题,都没有生存压力。

3、等级差异第二个表现是交配权,老鼠恋爱、结婚、生子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渐进的,是交织着互动行为的,因为这些老鼠是社会化的动物。首先由于强者雄性老鼠占据了更多空间,其他普通雄鼠的领地被压缩了,同时强者雄鼠拥有的配偶多,在雌雄个体数量差不多的情况下,一部分雄鼠开始边缘化。强者雄鼠甚至会咬死雌鼠产下的幼崽,逼迫雌鼠尽快重新受孕怀上自己的后代。

其次,雌鼠的处境也开始分化,选择依附强者雄鼠的自然较多,不过强者雄鼠虽然可以拥有更多雌鼠,但毕竟精力和欲望都有个上限,所以还有相当一部分雌鼠也是普通处境,这时候可以看作一个分组产生了,强者雄鼠和同为强者的雌鼠在一起繁育,普通老鼠也在彼此选择,但繁育的欲望因个体差异在逐步降低。

这是实验的第一个转折点。

第三阶段:
鼠群开始分化,之后开始聚集在不同的区域实现了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分化,然后这些分化在各个区域的鼠群的出生率也开始出现较大差异,并出现了几个情况:

1、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雄鼠,失去了繁衍的欲望,而是聚集在试验场地的中间,除了吃饭之外大量的时间用于梳理毛发。不仅不追求异性,而且也不太活动,“宅”在公共区域,同时如果有其他老鼠路过影响到这些雄鼠,还会引起它们的暴力攻击,这匹公共区域的雄鼠不仅展现出更高暴力倾向,而且由于集中精力在养生和梳理毛发方面,于是变得都很“漂亮”。

当然这批雄鼠也可能是因为失去了对群体的依附,无法融入任何领地,自己也没有领地,变成了公共区域的游民。

2、还有一些雄鼠求偶开始不分雌雄,对方不接受的话就回去撕咬对方。当然这个过程中很多老鼠越来越“精致”的生活方式也出现,对梳理毛发越来越看重,也因此越来越漂亮。

3、相当一部分实验老鼠展现出很高的创造力,与环境中的小物件互动的能力超过了历史上对老鼠的观察记录。直白地说就是沉迷于超乎自己种群常规水平的投入程度,投入到某个可以打发生命时光的事情中去。类似我们人类的技术宅、二次元宅等等专注于其中不可自拔。

4、然后一部分雌鼠也开始变得强悍,维护领地,且拒绝雄鼠求爱;这些雌鼠专心于打造自己的舒适居住生存环境,也不依附雄鼠,也不生育后代;甚至生育了后代的就把幼鼠赶出去或者杀死,这样自己舒服的同时省去养育后代的辛苦。

第四阶段:
实验进行到600天的时候,鼠群出生率开始大幅下降。到920天的时候,鼠群出生了最后一只幼鼠,之后就再无新人口了。在此前也就是大约实验的第560天的时候,鼠群总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200只,之后由于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且鼠群面临老龄化问题,新的幼鼠少,新的成年老鼠就少,然后生育的老鼠就更少,鼠群数量是持续下降的,到了第1780天,最后一只雄鼠死亡,鼠群失去了理论上的繁衍可能(尽管在那之前鼠群已经不生育后代很久了)。

这个实验还有一些附加测试,例如将实验场地中的一些老鼠拿出来放到其他环境里,发现它们依然是老样子,佛系的待着,不求偶不繁衍,吃完了梳理毛发自己玩,或者雌雄莫辨的状态;即使这些老鼠面对的是其他没参加实验的老鼠(没有受到实验影响,从其他地方拿来的老鼠),也丝毫没有兴趣。

到此实验基本上算结束了,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巅峰数值到2200只的鼠群,所在的环境可以容纳4000只老鼠,而且吃饭生存是没问题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鼠群在从未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之前就灭亡了呢?有这么几个原因分析:

1、生存环境的密度,空间虽然够,但老鼠需要的领地可能不仅仅是生存,繁衍需要的空间更大,但是由于原本的领地都已经被强者老鼠、父辈老鼠占据,所以新生的老鼠成年后缺乏空间和资源,也缺乏以此为基础的地位和机会,所以一批老鼠开始在压力下放弃生育。

2、鼠群的等级压力增加,不同等级的老鼠生活环境差异越来越大,上层老鼠拿走了最多的生存空间和交配权,有的是老婆孩子,但是有个繁育上限。这里可以类比一下人类,假设你有接近无限的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你拥有无限的挥霍资源的机会,你比某个人实力强1万倍,并不意味着某个人有1个老婆,你就得有1万个。资源不断地在向强者老鼠堆积的时候,普通老鼠缺少资源和领地,最初在繁衍本能下变得更具有攻击性和暴力,但效果不佳,于是普通老鼠开始变得不分同性异性乱求偶。

3、但此时有个重要因素在发生作用,就是所有老鼠都不会饿死,虽然过得有好有坏,但是这个环境设定的是不缺乏食物、水,也没有天敌。也就是说老鼠们的基本生存是无忧的,虽然老鼠们生存质量差异大,但在不必担心生死的情况下,很多老鼠变得躺平,开始梳理打扮自己并且放弃追求异性。因为追求异性受到的打击和惩罚太大,无论是强势老鼠的竞争碾压,还是异性老鼠的拒绝造成的压力是很大的,然而自己过可以很舒服,很精致。也就是说普通老鼠发现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还不如去追求自己的爱好。

4、雌鼠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独身主义”,与实验中间阶段失去领地和交配机会的雄鼠消沉、消极然后聚拢在公共区域中央的行为不同,雌鼠在后期表现则是杀次出生的幼崽、或者拒绝交配生育后代,或者把幼崽赶出家门让它们在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情况下去自生自灭。这个阶段也是鼠群数量快速下降的时候,雌鼠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生存条件,普通雄鼠最开始是被动的不得已放弃求偶(咬不过其他雄鼠),然后逐步慢慢消极下去,但雌鼠是主动选择这么做(谁来求爱就咬谁)。

后期包括强者老鼠阶层在内,大多数老鼠都失去了繁衍的欲望,而较低的出生率又被极高的鼠群暴力属性所扼杀,因此幼鼠的存活率更低,直至鼠群灭亡,25号宇宙结束。

在此之前的24次实验情况结论也是一样的,类似的原因和过程导致了同样的结果。只不过一开始设计这个实验没有到25次的时候这么完善,例如实验空间较小,生存环境考虑不周等等,随着一次次实验,主导实验的动物行为学家卡尔洪也在完善实验条件设计。但这些均无法改变结论,只不过这些改善的积累让第25次实验的结论更加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加靠谱。

最后,卡尔洪给出的归纳是鼠群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行为上的沉沦+佛系躺平。这个实验被一些人认为有点像人类社会:人类如今已经不再为食物发愁了,没有生存之忧,但是实验中雄鼠却出现迷茫和退化,雌鼠则出现强势和攻击性,母性的缺失,美丽鼠和隐居鼠(无性欲的雄鼠和雌鼠)的出现,几乎一切都能在人类社会中找到类似现象:比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无数的宅男宅女,草食系男子,男权低落和女权的强势,对孩子缺失的爱。男性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佛系,女性变得越来越强势、越来越暴躁,对于下一代也变得越来越苛刻,巨大的物资丰富让我们必要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少,宅男宅女越来越多,并且美国有调查显示称从2009年到2018年,人类的性生活也减少了,虽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调查出来的,不过研究作者认为可能是社交媒体和游戏造成的此种现象。。

巨大的竞争压力也让不少人直接放弃了努力,上升无望,求偶受打击,佛系躺平、对自己好一点,取悦自己就好了,同时男性开始部分出现女性化的精致外表和心理,比如各种奶油小生、糖果超甜等。而女性普遍感觉婚姻、生育给自己带来的负效应更大,投入产出比不足,且慕强心态更显著,同时迎合女性的强势女权主义开始大行其道;而男性则同样面临水涨船高的婚姻竞争,其中索性过好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样更合算。

在实验的结果中,卡尔洪写道:“威胁生命和进化的是两种死亡,即精神的死亡和身体的死亡。动物学家也将老鼠的这种行为称之为“行为沉沦”。行为沉沦让这座设备完美的老鼠乌托邦走向灭亡。

对于这个实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卡尔洪的论文都没怎么被大众过度关注过,但近几年被引用次数很多,同时对于这个实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有不严谨之处,也不适用人类这种社会结构,也有人认为对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还有人则指出,这个实验中,主要影响因素不是“人口”密度,而是超过必需水平且无法避免的过度的社会互动,和缺乏社交互动一样,过度的社交互动同样会对个体的社会性功能造成损害,这导致大量的老鼠精神失常,跟发疯老鼠保持距离的少数老鼠其实过着相当正常的生活,但无法翻越它们去求偶。

同样因为密度而产生变化的还有蚂蚱,当它们聚集的密度太大时会发生行为沉沦变成蝗虫,原因是蝗虫彼此摩擦后退上的毛,会刺激脑中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分泌。这个物质会影响许多功能,比如调节情绪、愤怒感、攻击欲和食欲,老鼠也有可能是相似的原因。

还有人则认为对人类的启示和影响应该不大。因为在鼠群变化的第一阶段,暴力,相互攻击,却不会致死,但人类的互相攻击却是十分致命的,人类的历史就是和平,然后战争的出现,然后数量减少后,群体开始反思、进步,然后直到下次屠杀开始。


点评

海!外直播 v.ht/33377 禁闻视频 v.ht/88e88 中国人的一天:早上起来呼吸过滤了的空气,上午喝一杯过滤过的水,工作的时候看一下过滤过的新闻....  发表于 2023-4-9 19:47



上一篇:铁饭碗真的那么好吗?五次考公失败致精神分裂,谁之过?
下一篇: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抚镇前庄村的“苍蝇”比“老虎”大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分享点有意思的安全信息资讯,欢迎讨论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5-5 15:49 , Processed in 0.114437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