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朱江洪自传》读后感

查看数: 3991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8-12-6 11:57

正文摘要:

一提起格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空调,是董明珠,而一提起朱江洪,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是谁。朱江洪:男,格力创始人,工科出生,比较低调,不喜抛头露面,从他的这本自传中也能看出他的风格比较朴实,书中他也强调了自 ...

回复

admin 发表于 2018-12-7 08:25:34
从本书也可以看出,朱江洪和董明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董明珠作风大胆、高调强势、雷厉风行,绝对的自信,董明珠曾说过:“我从来就没有失误过,我从不认错,我永远是对的。”而朱江洪为人低调谦和,同时能大胆放权,让董明珠的销售才能全部发挥出来。1992年,董明珠个人销售额突破1600万,占全公司1/8;接手江苏市场后,一年内个人销售额蹿升至3650万元。

书中表示,当时提董明珠上去,有人认为她性格比较耿直,讲话尖刻,容易得罪人,过于自信,怕搞不好团结等。然后朱江洪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说:“人无完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错误,我们用人是要用她的长处。董明珠的长处是销售工作抓得很细,善于与客户打交道,遇到困难时想方设法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都是销售工作最需要的长处。”


朱江洪的管理风格更希望是深耕主业,而董明珠上任后,自2013年,格力电器开始主推小家电产品。2015年,董明珠宣称打造格力手机,并把本人头像作为开机画面,烧钱模式开启。格力收入也从89%下降到81%,收入一直在下滑,但格力手机销量一般。

2016年,董明珠宣布要"造车",股东大会直接否决董明珠提出的收购珠海银隆的议案,然而,认怂就不是董明珠了,董明珠拿出自己所有的净资产10亿元,以个人身份投资银隆。还拉上王健林,投资5亿。不久之后,名为广通银隆皮卡的新能源汽车正式亮相,市场反响有限。


在媒体的报道中,2015年,董明珠还在一次内部会议中讲述了自己当年与格力的不正之风作斗争的经历,表示“当时格力电器不是直接的裙带关系,但朋友、熟人关系特别多,首先以最高领导为代表。他从广西带来的人认为,自己有这样的后台,他就可以为所欲为……”相比之下,朱江洪比较委婉。2015年10月,朱江洪现身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被问及“如何看待格力电器上半年业绩下滑”时说:“企业文化就是领导的文化,渗透着一把手的气息。如果一把手变化,原来的企业文化也可能会随之变化。作为创立者,我不好评论,只能由市场、由消费者来评价,大家拭目以待。”

网上有消息说,当年朱江洪退休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北京举行朱江洪“20载奉献、缔造传奇”颁奖仪式。朱江洪退休仅一个月,乘机抵京后,格力方面并没有安排任何人接机。熟悉此事件的人说,董明珠急于将权力归拢在自己手中,在内部很排斥“朱派势力”。在董明珠的强势震慑下,格力北京公司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擅自安排接机,朱江洪打车抵达会场后竟然流下了泪水。此后不久,他便悉数减持了自己持有的格力股票。
而这几年,董明珠每次讲到格力电器业绩,都会把2012年作为对比的时间节点,而正是朱江洪离任的一年。显然,这是董明珠要在格力电器和朱江洪之间实施切割。

2015年董明珠做客央视节目时,称“格力真正有专利技术是从2012年开始的”,此言论“去朱江洪化”意味浓重。

2016年12月,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我觉得‘格力是董明珠的’,‘董明珠是格力的’都没错。”

对于自己与董明珠的关系,朱江洪一直没有公开回应,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这几年,格力跟我没有任何联系,我不评价现在的格力人和事。”同时朱江洪提到:如果自己没有退休,不会让格力造手机、造汽车。


而随着这本自传的出版,朱江洪这个名字才开始为更多人所知。书中提到,“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自传中,朱江洪为格力的一段往事“正名”,也被解读为“开撕董明珠”。




admin 发表于 2018-12-6 16:11:50
此外,作者还有几点体会,也收录如下:第一个体会是要学会做人。做企业首先要把人做好,要成为王者,看似在做事业,实质是在修行。人有不同的品性,由此就有了不同的表现。
有一种人一心想当官向上爬,这种人必然会对上溜须拍马,对下打击欺压。有一种人对钱看得很重,这种人很容易贪污受贿,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得到好处。
也有一种人,有两种面孔,当官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待人很好,能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可一当上官,特别是一把手(不管这个一把手有多大),感觉地位变了,来了一个 180 度的大转变,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想方设法为个人谋私利,网罗自己的人际关系,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势力,对持不同意见者打入冷宫。这种人很会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来经营自己,以达到个人的目的。
当然,企业和员工最盼望的是那种尽职尽责、敢于担当、兢兢业业的企业领导人,这种人深知身上的责任重大,必须发奋工作。也深知靠一个或少数人难有作为,必须要团结大多数人共同努力。而要团结大多数人,就必须放下架子,尊重别人,容得下各种性格的人员,容得下各种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反对的声音,从中筛选出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以便少走弯路。这种人一般都很敬业,把企业作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为此,他必须学会心胸宽阔(即使他原先并不是这样),因为他明白,心胸宽则思路广,思路广则出路多,出路多则竞争力强,竞争力强则企业兴。

在这一点上,作者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其所经历过的三个企业,都是半路杀出来取代原总经理的位子,而且原总经理都没有调走,反而留下来当我的助手,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对一般人而言,这种上下级关系很不好处理,弄不好就容易“擦枪走火”。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三关”都被作者闯过了。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放下身段,尊重他人,乐于倾听不同意见”。比如初到冠雄,原公司仅有的一辆车子接送原总经理上下班。作者上任后,却坚持骑着从广西带回来的那辆旧自行车上班。92 年,和原海利的总经理以及三位同事到美国验收两器设备,住在附近的一个小酒店,五个人共租住三个房间,其中双人房二间,单人房一间,他坚持把单人房让给原总经理住,而他和另一同事住一间双人房。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越是小事越是见真情,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实践证明,一个企业的一、二把手闹别扭,这个企业就没有安宁之日,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而领导者的性格取向对企业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成败。

企业是由众多人员组成的组合体,就算是小企业,也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领导者的作用是决策、动员、组织、指挥、协调等。要想员工自觉地,心甘情愿地听你指挥,跟你走,要想合作伙伴(包括经销商、供应商、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系的单位和部门)信任你,配合你,特别是在企业艰难时还愿意跟随你,就必须能让大家都接受你,信服你。
那种只考虑自己,把别人当傻瓜的自私行为;不诚信,想方设法算计别人的欺诈行为;翻脸不认人,没有感恩思想的忘恩负义行为;听不得不同意见,对批评耿耿于怀,动不动就给予报复的心胸狭隘行为;还有那种对人严,对己宽,对有不同意见者严,对阿谀奉承者宽的拉帮结派行为等等。这样的领导者,大家还会拥护你,帮助你,愿意为你“卖命”吗?

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批的新企业,但半路夭折的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除了企业生存环境恶劣之外,创业者本人的品格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企业家若没有好的品格,没有容人容物的肚量,不仅难成大事,也难于与人交往,终将导致人才流失,合伙人分裂。

第二个体会是,要学会决策。决策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核心是经营,经营的核心是决策。
决策有大有小,大的关乎企业的发展和命运,小的关系员工的吃喝拉撒。决策能力是领导者的基本能力。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使决策尽可能符合实际。领导者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充分的调研,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力戒鲁莽行事,力戒偏听偏信,力戒从个人的私利考虑问题,更不能任性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决策,其实就是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但能否找出问题,承认问题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些问题有昨天的,有今天的,还有明天的。通过学习、调研,听取大家的意见,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能力和影响力,就能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案。谈到决策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而成的。可以说,决策智慧和能力是刻苦学习、作风民主、深入调研、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等方面的折射。当然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科学对比,认真思考,否则难成正果。

格力一路走来,有几次重大的决策,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是在冠雄和海利合并后,为了使产品质量上台阶,在供货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停产整顿,为格力电器日后的质量求生存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二是 95 年摸了一下销售人员的“老虎屁股”,降低了他们的销售提成,促成了公司走科技创新的道路,为格力“科技救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 96 年对商家的返利补贴,使得当年反败为胜,一举超越春兰,成为空调行业的新霸主。
四是极力促成压缩机厂、控制器厂、电机厂、电容厂的收购兼并,使格力空调的核心元器件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与国美和苏宁的博弈,下决心自己建立自营店,成为行业所赞誉的“格力销售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是在某些空调企业大规模上交流变频空调,大家嘲笑格力“落后”的时候,忍住诱惑,顶住压力,几经努力,成功地研制出直流低频变频空调,使这种新的变频空调在市场上一炮而红,后来居上,一举奠定了变频空调的霸业,进一步拉大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第三个体会是,企业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如果没有执行力,计划再好,也不能一层层地传达下去,更不用说很好地执行了,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要提高执行力,首先要尽力确保计划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同时要有好的组织能力。特别是“一把手”,要有较高的威信,众人才能“言听计从”。如果组织者,一把手缺乏威信,那是很糟糕的事情。
组织者之所以必须要有威信,是因为他不同于普通人,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不需要带领别人去干什么,如果没有威信,就不能起到“带头羊”的作用。
威信,可以说是领导者的光环,失去了他,再有能力的管理者,组织者在员工眼里也显得一无是处。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没有威信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是决定大局成败的关键。
有人认为,有权就有威信,这是错误的,以权压人,压而不服。威信与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要以为当上了一官半职就有威信。有些人官很大,却没有威信,别人对他的言行大打折扣。有些人官很小,甚至连官都不是,却威信很高,别人对他“言听计从”。
威信,一个是“威”,一个是“信”。威就是权威,信就是诚信,指的是讲话是否有道理,办事是否公道,干工作是否有能力,廉洁奉公。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威”。

领导者的“威”是如何树立的呢?作者的体会是:
1、以“德”树威。领导者要注意修心立德,注意非权力影响,与员工打成一片,不摆架子,不显官威。好的品德是职场的通行证,它散发出一种自然的魅力,是一种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的力量。管理者要做到心正,言正,身正,气正,才能赢得员工的敬重,才能成为他们的贴心人。我每天开车上班,就经常把路边等车的员工顺便载回工厂,虽然只是小事一桩,却也赢得了员工的点赞。

2、以“公”立威。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为公还是为私,为员工谋福祉还是满足个人的欲望,是以公共资源经营企业还是经营自己,是决定人心背向的关键,也是检验一个领导者是否称职的试金石。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如果不把这些资源用于经营企业,而是经营自己,个人是有可能收获很多,但却失去了企业的未来,失去了员工的拥护。因此,领导者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一定要排除各种私心杂念,对干部的任用,评优,员工福利以及人事安排等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搞一言堂,不搞暗箱操作。重大事情处理一定要多听各方面意见,一碗水端平,奖罚严明,不徇私情,更不能搞小团体主义,人为地划分派别,拉一派,打一派,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认可,进而赢得员工的尊重和自己的威信。

3、以“能”添威。能,就是管理者的能力,包括管理能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宣传鼓动能力,说服教育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等。人在相识之初,都会相互估量对方的实力,性格,才干和长短,当判断对方超过自己,就会产生某种敬畏感,服从感。反之,如果判断对方不如自己,就可能傲然待之。当然,人的能力不是生来俱有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懂就问,不懂就学,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在管理中学习管理,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人都是老师。
有人对不耻下问感到难为情,其实正好相反。虚心好学的人才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比如早期我在冠雄塑胶厂工作时,对塑胶材料及其加工工艺一概不懂,于是就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不懂就问。借他们的书“挑灯夜读”,以尽快使自己从外行变内行。转做空调,也是先当小学生,坐在小板凳上听技术人员讲课,以免日后工作起来瞎指挥,乱弹琴。

4、以“诚”取威。诚就是诚实,守信。此乃管理者之本。实践证明,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企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必须讲诚信,对班子成员以诚相待,这样他们就能大胆工作。如果对部下不诚信,讲话不算数,出尔反尔,在提拔上压着,相处上挑着,交往上冷着,关系上僵着,这样就必然失去自己的威信。要学会在工作中淡化权力意识,把事情交给放心的部下去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他们,让他们在工作中总结提高,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信任和尊重,反过来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威望。

5、以“绩”固威。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要有业绩表现,要凭自己的勤恳和聪明才干,不断创造出良好的业绩,才能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威信。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作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艰苦拼搏,勤奋努力,从而取得良好的业绩。

6、以“和”聚威。“和”是指管理者和员工打成一片,以情带兵。“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宽,就是对下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进行软处理。另一方面是“严”,就是对违反原则者,对犯错误的人要严肃教育,严肃处理,员工才能明其威。如果对这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就是对其他员工的不公,就不能取得员工的信任。威信成于民心,存于民心,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我修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既要有爱心,有人情味,又要敢于处置各种不良行为。


若要别人去做,自己应首先以身作则。就连穿工作服这样的小事也不能例外,只要到公司上班,我必定要穿上工作服,绝不搞例外。批评别人,也要注意方法,懂得批评艺术,就事论事,不能辱骂他人。该讲的讲够,不该讲的一句也不多讲。实践证明,不讲原则没有战斗力,不讲感情没有凝聚力,善于和人方能和天下。我在工作中就是不断按照这六个标准要求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建立起良好的威信。有了威信,工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你讲的话,做的事,众人就会言听计从,就能在工作中虎虎生威。


第四个体会是:精于授权。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人员多,牵涉面广,业务量大,人际关系复杂,技术层面宽,靠一两个人或少数人无能为力,必须发挥整个班子,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定是高看自己,低看他人,周围的事物就会像哈哈镜那样变了形。这就涉及到权力分配问题,不能大包大揽,应在严格监督检查的前提下,充分放手让下属去做。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大事,重大决策的制定等必须亲自组织,参与。独揽并不等于独断专行,应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而更大量的工作,必须分给各主管领导去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独立地完成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我很少直接管到某一个部门,只有问题较多的某些部门才会直接管一下。一旦走入正轨,就交回给主管领导管理。但有两个部门我是常管的,一个是监察部,一个是质量监督小组。因为这两个部门不仅牵涉到各部门,也牵涉到各级领导,必须由一把手抓。各主管领导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则定期在办公会上摆出来,协调解决。但对我来说,不直接管不等于不管。我经常下车间和部门了解情况,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经常参加有关部门召开的专业会议,如生产会议,质量会议,技术会议等。营销会议更是每年参加多次,以从中发现问题,督促有关领导及时加以解决。

有一次参加各地销售公司老总的会议,总结上一年的销售工作和布置下一年度的任务。听了大家的发言后,我就觉得有一部分老总的认识有偏差,他们把销售不好的原因全都怪罪于老天爷。我听了感到有点好笑,便纠正他们说:“作为空调销售商,都希望天气越热越好,就是 30 几度也不嫌热,最好是 40 度以上,而且还要'又热,又闷,又没有风',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世界末日?这样的天气我要你卖空调干嘛?随便叫个阿婆就行了。空调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过去天热时才想起的奢侈品,而是逐步变成老百姓的必需品。销售虽然与天气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要努力,服务要让客户满意,市场管控要到位,政策制定要精准,这些不积极主动地去做,只看天吃饭,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通过这类会议,我可以充分地掌握各部门人员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予以纠偏。


第五个体会是,勇于负责,敢担风险。回顾几十年的企业生涯,我觉得要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拥戴,除了工作上要身体力行之外,对很多存在风险的工作要勇于担责,不推卸责任。该领导签字确认的事情,毫不犹豫地就要签上自己的名字,有了成绩要归功于大家,出现问题要主动承担责任。只要是自己决定或授权的事情,都应负起责任,绝不推给下属。就算不是自己授权的,如果出现问题,也要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我觉得这样做有几个好处:1、领导以身作则,员工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2、领导带头负责,员工才能大胆工作,敢想敢干;3、领导担当,员工就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群策群力,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在现实中,却有那么少数人,他们对自己的个人名声,个人业绩和职务迁升看得太重,生怕做错事影响个人前途。于是有了成绩自己揽,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即使自己决定的事情,出了差错能推就推,能躲就躲。遇到这样的领导,大家还愿意为企业拼命吗?
作为领导者,以身作则,敢于担当是基本的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特别是在探索过程中,很多路从没有人走过,或别人走过了自己没走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没有风险,也不可能百分百成功。成功了,当然皆大欢喜,失败了,谁来承担?你作为一个企业的最高领导,你不承担,难道还要下面的基层员工来承担吗?
比如进行科研或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有 60%以上的成功率就不错了。若失败,则会前功尽弃,所投入的资金全部打水漂,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作为领导,如果没有承受失败的气量,对损失耿耿于怀,或对科技人员破口大骂,连半点安慰也没有,这样以后还有谁敢大胆工作呢?过去,为了尽快研发出多联机空调,我就鼓励科技人员说:“这是我们没有走过的路,要有失败的思想准备,要大胆创新,敢想敢干。成功了,是你们的功劳,失败了,是我的责任”。科技人员于是放下包袱,大胆创新,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在较短的时间研制成功,迎头赶上了国际水平。做国企,条条框框多,虽然大家也知道有些规定不尽合理,但还得“照章办事”,谁要打破,谁就要承担所带来的风险。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一把手就必须勇于承担责任,下面员工才能放开手脚干。

第六个体会是,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人都会犯错误的,领导也不例外,不犯错误的人在这个地球上是找不到的。问题是犯了错误之后如何对待,是坚决不认还是知错则改。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有 80%以上正确就很不错了,剩下的 20%则要从大家的意见和批评中纠正和完善。
因此,我很乐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以往的工作中,有排除干扰,坚持己见的,也有听取批评后改变初衷的。我觉得,只要是意见,就不应考虑别人态度的好坏,音调的高低,正确与否等等。只有具备这样的胸怀,才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吸收营养,从谏如流。司马迁说过:“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我最反感的是那些不动脑筋,没听完就叫好的人。这种人往往不开动脑筋,思维僵化,很容易遮住你的眼睛,误了你的大事。我倒希望那些爱动脑筋的人,听完你的话,认真加以分析,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并且讲出理由。即使他的见解是错误的,也能给你提个醒,打个预防针。这种人一般有个性,能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是企业的财富,应加以重用。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5-3 19:40 , Processed in 0.142339 second(s), 4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