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昨天 1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历史上,有许多的皇帝官员确实是想做一些事情的,没有谁是想自己的家业败净,落得一个亡国的下场,也没有谁是不想自己功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但结局往往不如人意。秦始皇想千秋万代,但二世而亡,崇祯,也可以说是非常勤政的了,但依然免不了身死国灭,为何?
历史上也不乏一些名臣在朝代中期就发现了很多弊端,想进行改革,以富国强兵,但是,往往是失败者多,成功者少,我们能记得住的,好像也就是一个商鞅变法,其他的诸如王安石变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包括现代的文革,似乎都是以失败告终,这又是为什么?

要改革,那往往是出现了病症,改革,也就是针对这个病症所开出来的药方。病在何处?往往是土地兼并,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以王安石变法为例,宋朝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民力有限,而要养的官却太多,加之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统治集团的大肆挥霍,使宋王朝的消费逐年增加。财政出现赤字,政府亏空,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加深。要搞钱,则只能再苦一苦百姓,历来国库亏空,要么打百姓的注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财政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外敌的入侵也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但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王莽改制的背景也差不了多少,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他的呢?也大差不差,总结起来就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官员的工资要钱,军队打仗要钱,各种基建要钱,官是越来越多了,可民的产出却并没有增多,钱从何来?指望农民一年到头种那么几亩地来赚钱?他就是累到死,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啊。

政府通过税赋等手段,把农民的钱进一步给集中到了官僚阶层,这个时候去改革,往往是需要劫富济贫的,但是,这势必会触及到富人的利益,就比如范仲淹改革,连2年都没搞到,就彻底失败。他砍恩荫、限制官僚滥进,加强官员考核,得罪了官僚集团,又提议恢复府兵制,得罪了吃兵饷的军队集团,当兵的和当官的都得罪了,怎么可能搞的下去,再搞下去,可能自己的命都没了。

我们都知道,官员多了,人员多了,就要裁员,百姓养不起那么多的官,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精简机构,并且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但是这必然会因触动官僚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具体要精简哪个呢?当然是那些没有背景,只会老老实实做事的人,把这些人裁剪掉之后,单位明显运转不下去了,那怎么办?只有再增加人员,这么来回一折腾,不仅人数没减下来,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官僚,那么多人拼命挤进官僚系统,当然不是为了拿死工资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改革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官员罢黜之后还需要安置,如果安置不当必然不满,比如李自成,而农民呢,也往往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人性都是自私的,都是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一旦新政触犯了自身利益,就坚决反对,群起而攻之。就好像现在,谁不知房地产的弊端很大,但是要降房价,那已经买房了的人首先不乐意。随着新政的推进,反对的声音不断增多,“朋党之争”常被当作打击的利器,从而引起皇帝的反感与猜忌,因为“朋党”会危及皇帝的权威,触犯其核心利益。范仲淹改革因为朋党之争而夭折,王安石变法也因为新旧党争而失败。


可以说,历朝历代变法的真正目的,往往是富国,而不是富民。要解决财政亏空,唯有开源节流,古往今来要嘛是生产力突破性发展,比如爆发工业革命,比如农药化肥杂交水稻的发明,让亩产不断增加;要嘛就是对外开战,对外抢劫,比如秦国、以及一战、二战,要嘛就是财富的再分配。但是前二者往往都难以实现,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把整个社会作为了“取财”的对象,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而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



点评

海!外直播 bitly.net/nnnvv 禁闻视频 bitly.net/55ffff 正常国家的新闻特点是:“因为没发生,所以不报导。”中国的新闻特点是:“因为不报导,所以没发生。” 看看真实的   发表于 昨天 20:20



上一篇:黄杨钿甜230万天价耳环事件引发热议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5-5-21 05:29 , Processed in 0.110048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