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粟裕斗胆直陈改变改变整个解放战争进程:对今后作战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21-11-5 07:33: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47年6月,中共这边确定了下一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也就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解放区外线,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再这之前,我军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状态。国共双方此时主要战场集中在解放区内部,老蒋的战略方针是要把战争放在解放区内打,来削弱共军的人力、物力、财力,封锁其不能出来,以保证自己的后方完整而不受到损失。

毛泽东则认为,开始必须再解放区内打,因为我方力量不强,作战经验也还不丰富,解放区内打便于保存实力,组织和发展我方力量,有利于把分散的游击部队发展为野战军,并积累作战经验,打到一定时候,等时机成熟后,也就是削弱敌人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到国统区去打,否则就要吃亏。

比如冀鲁豫地区,经过一年内线作战,农民的粮食物资已经不多了,如果还是扭在解放区内打,地方上无法承受。

于是,共军这边开始战略反攻,由三只大军担任,分别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也称刘邓大军、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陈赓谢富治率领的中央直属部队。三路大军脱离解放区,直插国民党防御空虚的中原地区。

其中,刘邓大军作为反攻先锋,率先扔掉辎重,一路急行军近千里于1948年8月成功挺进大别山,离国军老巢南京仅不到400公里,其他两路大军紧随其后,分别再河南东部、河南西部地区站稳脚跟。

老蒋大吃一惊,重新部署,先后调集超过90个旅,接近100万兵力回防中原地区,为围剿大别山而调集的部队达到33个旅。随着国民党部队大规模后撤,国共双方主战场脱离解放区,转为国军控制的中原地区,我军战略反攻已实现了预期战略目标。

不过,再敌我双方悬殊的兵力差距下,我军面临很大困难,1948年1月25日,刘邓向中央发出电报:我在几个强师压迫下,又无法作战,故只能再行分散活动……但这样下去,部队将继续削弱,士气将大受影响,地方工作将继续受到很大摧残。

1月26日,继续报告:我们目前的情况是部队极不充实,弹药亦渐感困难……两个月来减员不少,长此下去,士气将受很大影响,战力更加削弱,极端被动……改变此不利局面,则有赖于友邻协助和新兵早日到来。

大别山曾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所以当时会选择挺进至此,不过当年红四方面军离开后,国军对大别山地区展开了极为残酷的屠杀,而后又建立了严密的保甲制度,刘邓大军到达后,当地百姓虽然痛恨国军,但也不敢接近我军,刘邓大军无法建立根据地,因为得不到当地人民帮助,长期进行的是无后方作战,而大别山地区本身也极为贫瘠,人员物资均无从补充,伤兵得不到救治。这两封电报足以说明此时刘邓大军情况已艰苦到了极点,出发时的12万大军,到1948年1月已经减员一半以上。此时刘邓只能让部队分散成小股再山中分头躲避,甚至已经无法聚集部队再进行有效作战。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刘邓大军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中原战场上,国军实力基本是共军两部以上,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上,共军方面也抽不出力量给与刘邓足够的支援,毛泽东对此决定走早已计划好的另一步棋,让陈粟华东野战军3个主力纵队渡过长江南下,进行超大范围机动作战,深入国军防御更加空虚的闽浙赣地区,到国军后方建立根据地,调动中原地区国民被迫向南支援,从而减轻中原地区压力。当时华野因连续作战需要休整,计划暂时放下。

不过这时,粟裕发过来一封电报,名字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提出了他的个人建议: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降低,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如我军在数量及技术上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能急转直下……

这个意思是联合三只部队的力量,统一指挥,这样的力量已经足以和国军打大仗,进而打破中原困局。不过这些都是中央军委的职责,远远超出了粟裕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的职权范围,因此,他反复斟酌了足足40多天才发出,并在电文最后写上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

粟裕这个计划和中央军委下江南的计划是有冲突的。毛对粟裕的电报非常重视,在电报稿上逐句圈点,并嘱咐给其他中央领导看完后再送回给他,不过,经过中央复议,最终还是决定下江南决策不变。并给粟裕回复表示:关于由你统帅叶飞、王必成、陶勇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请你熟筹见复……

粟裕明白这是高层要调动中原主力的破局之法,不过下江南的华东野战军将要面对和刘邓大军一样的无后方作战。

1月31日,粟裕回电,再电报中用自己此前的亲身经历,分析了过江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我军渡汉水后……恐将有半数之减员,且沿途无游击区安插,只能任其置于民家则几全部抛弃,甚为可惜。忆1934年7军团北上之失败,其主要原因是领导干部之间不团结,但沿途无处安插伤员,故好仗亦不敢打。每战必须转移,士气日低,同时不打算沿途有基础之地停脚生根,使减员更大,元气大伤,加以当时整个战局不利等原因,故此失败……

并且表示叶王陶3个纵队此时已经连续作战一年多,人员物资和思想建设方面均有较大不足,建议让3个纵队休整一段时间。此时,粟裕实际上是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他认为3个纵队应该留在中原打大仗的思路。

中央对此回复同意3个纵队立刻开始休整,为下江南做好准备。华野其他纵队由刘邓指挥,以忽集忽分之法留在中原伺机歼敌。

这个意思也就是中央已经定下了下江南的决心,其实也很好理解,此时中原那么大的困局,按粟裕的说法留在中原打大仗,能否打赢还不好说,毕竟双方力量差距太大。按照粟裕的建议,是必须要能在中原地区打赢才能改变现状,但目前的情况是恰恰没有打赢,刘邓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

于是,粟裕率领3个纵队转移到黄河以北休整,开始为下江南做准备。不过,当陈毅4月份回到华野的时候,粟裕的想法又变了,在为下江南做准备的这两个月里,粟裕没有停止思考,他先是谨慎回顾了此时共军在中原的优势,一是中原大小城市多,国军兵力分散,二地形平坦,更利于大部队机动作战,三背靠山东、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后勤充足。四已经开辟不少根据地,有大战基础。

通过反复思考分析,粟裕认为在中原打大仗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而对于下江南行动,粟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一是下江南是完全无后方作战,在国军围追堵截下,华东野战军无法补给物资和安放伤员,10万大军到达目的时预计伤万超一半以上。

二下江南无法携带重武器,由于运输弹药等原因,即使带了也必然要舍弃,因此无力攻占大中型城市,无法造成更大威胁。

三是孤军作战,即使出现了有利战机和可能打胜的仗,也不敢下决心去打。

四是下江南直接目的是调动中原地区敌军回防,为中原战局创造有利条件,减轻刘邓压力,然而,固然能调动一部分敌人,但是国军两大主力5军和11师是半机械化部队,不可能回江南打游击,而另外两支主力部队都是桂系部队,老蒋不会把这两只部队送回桂系身边,否则这两只部队可能被桂系直接召回老家区,因此,中原战场上的4支国军主力部队是不会跟着华东野战军下江南的,那样的话中原战场局面也不会有太大改观。

此时华野6个纵队,刘邓4个纵队,这个力量在中原地区也足以和国军进行大规模作战,如果调3个纵队下江南,又调不走国军4个主力纵队,反而使敌我兵力失衡,共军将失去在中原地区主动出击的力量,也不可能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

下江南,路上就要损失5万人,如果留在中原,以这5万人的代价,可以消灭国军3-5个整编师,两者相比,还是留在中原有利。

此时,下江南是中央已经定下的决策,要改变上级领导的既定决策,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很少见的。粟裕把自己的想法给陈毅做了汇报,陈毅也感到为难,不过还是建议把想法发给中央,经过思考,粟裕把想法先发给刘邓,并以个人名义,再向中央发出一封长长电报,提出了他的思考,建议将部队留在中原歼敌,并向江南派出小股游击部队,以歼灭敌人地方武装,破坏兵源粮弹及其他战争资源为任务。电报最后,粟裕写上以上是个人不成熟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对此,刘邓表示同意粟裕意见:照目前情况看,我们担心过江很少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先派多支小部队去)……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4月21日,军委回电请陈毅粟裕于25日至31日数日内来平山中工委开会为盼。这是粟裕1934年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后与老毛的首次重逢,中央也已经十几年没有见过粟裕了,在这十几年,粟裕所在部队一度全军覆没,一向不出门迎客的毛泽东,也破例大步出门来迎接,上一个有此殊荣的人是林彪。

城南庄会议开了7天,会上,粟裕首先阐述了3个纵队不渡江南下的理由,当粟裕讲完后,众人都站了起来,有的来回踱步,有的翻看地图。老毛则问道:“你说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那么这仗有多大?”

粟裕回答:“歼敌10万、20万,甚至可能会更多。”老毛接着追问:“你这是想把蒋氏的450万正规军都歼灭在长江以北吗?”

粟裕则十分坦率地回答:“我没有想过全部歼灭,只想过一次歼灭蒋氏50万到60万的主力部队。”老毛没有反对粟裕的构想,说道:“你这需要时间,而现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不好过,局势恶劣。”

周恩来则对粟裕说道:“如果你率领第1兵团渡江南下,那可以直入京沪。这样就可以把敌方一部分主力从刘邓大军周围牵走,刘邓大军稍微好过点,中原的战局也会有一定的改变。”老毛也赞同这一观点,接着对粟裕说道:“如果你觉得这样做有困难,或者你不愿意率军南下的话,我们是可以考虑换个统帅的。”这就等于将粟裕撤职查办或晾在一边了。

粟裕则颇为激动,对毛说道:“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大战中原的条件,是可以在长江以北区域歼灭敌方主力。如果将3支纵队派往南方,那么就削弱了我们在中原的力量。这会让我们失去进攻的时机,也会推迟全国胜利的到来。”

陈毅则在会议上讲到:“现在考虑换帅,谁能接任?不管换的是谁,去了都会全军覆没。只有粟裕同志去,还可能保存我方兵力。”

毛泽东见此事争议比较大,便宣布休息10分钟,让大家都冷静冷静。10分钟过后,主席笑着对粟裕说道:“你还坚持放弃南下吗?”粟裕坚定地回复道:“是的,我坚持认为我们应该放弃南下,集中兵力,打一场大规模歼灭战,将敌方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

主席当即大赞一声“好”,然后对在场人员说:“粟裕同志的坚持,进一步促使我们改变战略部署。我认为粟裕的想法是可取的,我决定让华野第1兵团放弃南下,先加入中原大战,将敌方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

5月5日,毛致电刘邓和华东局: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唯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道路,即在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内,以歼灭5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毛泽东决定给粟裕一个机会,让他去实现自己的方案,并升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则到新组建的中原野战军但第一幅司令,不再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这也意味着资历极浅的粟裕被提拔到林彪、邓小平、刘伯承、彭德怀等大佬这一级别,这也意味着中央对粟裕能力的认可,不过粟裕坚持不受,并表示一定要由陈毅担任司令,最终决定,陈毅虽然到中原野战军工作,但仍保留华东野战军职务,粟裕则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全权负责整个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

其中也可以看出中央对粟裕的信任,此前老毛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从未被人说服过,他也不是一个能轻易被说服的人,这次也是极为罕见的改变了自己的决定,为了支持粟裕决定,让他全权指挥,但这是附有条件的,即粟裕要以事实来证明自己建议的正确性,在 4~8 个月时间内,必须在江北歼敌 5~12 个正规旅约 10 余万人, 相当于粟裕当时统率的 8 个纵队的兵力总数。这也相当于粟裕给中央立了个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军令状了,如果无法完成,不仅中原困局无法打开,华野要遭到巨大损失,刘邓大军还恐遭受覆灭危机。

如果粟裕执行下江南政策,那淮海战役就无从谈起了,下江南这个计划也并无问题,我军在中原兵力几乎只有国军一半,刘邓在大别山已经待不下去了,不管下江南结果如何,都可以让中原战局坚持更久的时间,而粟裕的计划则是在我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求在中原战场吃掉敌军来改变战局,对于中央来说,现在能苟住发育就不错了,你竟然还想着把别人给吃了。

随后,粟裕根据中央要求其在4至8个月内,歼敌5至6个旅至11至12个旅这一计划,于1948年6月和9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其中,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一次战役歼敌9.4万人的空前战绩,提前 6 个月完成了歼敌 12 个正规旅的任务,更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为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得知豫东之战胜利的消息后,曾高兴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岰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不久,粟裕又胜利地发起了淮海战役,将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为渡江南进,减少江南富庶地区的战争损失,加快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

也因此,在日后的解放台湾以及立国之战抗美援朝中,老毛的司令人选首选为粟裕,次选林彪、彭德怀,从中也可以看出粟裕在毛泽东心目中的份量之重。





上一篇:林彪:关于作战指挥问题向军委的建议
下一篇:《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摘选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沙发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21-11-5 07:39:37 | 只看该作者
以下为粟裕1948年4月18日电报全文,全文2619字,按摩斯电码四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总共得敲一万多个数字。就算电报员手速能一秒敲10个点划,全部敲完也得一个多小时。


职对目前战局,虽经月余之考虑,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轻率呈述。兹特呈报如下:
一、自去年7、8两月,先后转入外线以来,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使我军转入了反攻,将战争拖向蒋管区,保卫了基本解放区,减少了解放区受战争的直接摧残。当时我军不依靠后方,大胆转入敌后,是完全正确的,是必要的,因此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使敌我形势完全改变,而且前进了一大步,造成今后向前发展更有利的条件。但自去冬迄今,中原地区战局已形成疲惫而频繁的拉锯形势,我军固然予敌人以极大困难,给敌人的人力物力以极大缩减与损耗,但由于敌人尚拥有相当机动兵力,占有某些交通线和所有交通中心、战略要地及运输工具、技术条件等,在兵力转运军需补给上较我军便利,亦增加我们歼敌困难。


二、我大兵团进入新区,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与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行动上不易保守秘密,往往丧失战机。而且由于补给困难与不及时,以及伤病员之安插,亦大大影响各级指挥员决心的贯彻和下级指战员战斗勇气的发挥。但敌人则因控有要点而可收容其伤病员,我之伤病员则大部被敌残杀或落入敌手。


三、华野现有装备在无正常补给情况下,不仅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且在某种情况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如不要这些重武器,则在敌人筑城能力较强的现状下(敌人四小时即可完成地堡群),不仅难以速决,甚至不可能攻克。在今后战局发展趋势下,攻坚将成为今后作战的中心问题,则又不能不装备与学习使用重武器。近数月来本有许多战机,但以补给不正常,战斗不能速决与持续,在敌各路增援情况下被迫退出战斗,如是既增人员弹药之消耗,亦复影响部队之情绪,且在某种情况下予敌某种程度的鼓励。虽然我军能于运动中疲劳消耗敌人,但自己已减员不少(伤病人员无较安定后方多遭损失或不能归队),长此以往似不合算。如以兜圈子中付出的巨大减员,作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的减员,至少可歼灭敌人一个主力师,如是对战局较有利。


四、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敌我往返拉锯,双方均需寻求大量粮食,形成与民争食(新区地方工作很难供给大军粮草)。如是每个连队每天都向群众要粮(因情况等关系,很难完全做到统筹),侵犯了群众利益,更影响到群众之发动。回忆我军1945年在天目山时不足两万人,控制纵横近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在战斗最紧张时(孝丰战斗)连贫雇农之粮食也取之殆尽,至今在该地区人民中尚留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今后以十万之众进入江南山区,渡江固为一极大困难(只要能渡江,军事上其他困难尚易克服),但粮食补给则是长期的严重问题。此番南去,固可调动敌较多部队,打乱敌人之深远后方与推进战局,但双方大军往返拉锯,直接与民争食,也同样将自己弄乱(那些新区不久将是解放区,因与民争食而障碍群众之发动),这对发动新区群众又是极大的障碍,这问题可说是我军南渡后能否完成中央所给任务之关键。


五、我们南渡后估计能调动的敌人为25、28、83、63、20师等部及留华南各地之后调旅。至于桂顽之7师、48师等部,蒋不至纵虎归山,仍可能留于大别山;5军及11师则因系美械重装备,亦可能留中原,以发挥其作用。此四个整编师战力最强,为中原敌人骨干,如我军南进仍未能调动,或未能予该四个师中之一、二个师以歼灭,则中原局势势将成为较长期僵持局面。果如是,既难减轻老解放区之负担,亦难于中原地区得到新的人力物资的补充(因不能较安定的发展新的力量),甚至会使这一地区遭到残酷的摧残而难于恢复(敌人在此区大抓壮丁,仅鲁西南一个分区即捕走数千人,拉走大批妇女,普遍抢粮,破坏生产),如是则将造成今后更大的困难。


六、根据上述理由,对今后作战特作如下建议:
1. 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之补给(新区因情况不能生产),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交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炮火,难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使这一地区人民能较安定地得以夏收,才能使我军而后有粮食等供应与得到人民人民积极的支援。如中原三大野战军不能于最近有效地打几个歼灭仗,则将增加其他野战军的负担,待敌后调旅及新训师完成后,则又将增加我们的困难。


2. 对敌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则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每路多则一旅,少则一个团)辗转广泛游击,配合正面主力作战,协助该区地武装游击坚持。只要正面打得好,则敌有如下两个可能,即或者放弃淮河以北而退守淮河以南直至江边,或者将淮河以南之兵北调而减轻淮河南及大别山之兵力。不论敌采取何者,对我均有利,至少敌人要让出多数中小城市给我们。


3. 对敌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则派出多路坚强的远征游击队(每路多至三千人,少则一千人即可),配成犄角之势,采取广大范围辗转游击。军事上以歼灭敌人地方武装,摧毁其反动政权,破坏敌人兵源、粮弹及其他战争资源为任务;政治上则宣传党的政策,发动与团结广大人民并支持人民的民变运动。这样,派出的远征游击队因人数不多,不致与民争食,且可与当地人民武装融合而更大地发挥人民武装的力量(因人民武装战斗力较差,必须由主力派远征游击队加强;而主力派出之部队则因与当地人民无联系又易孤立,因此必须与当地人民结合,才能发挥威力),二者如能结合得好,是能大量地调动敌人的。现我们已派出七个加强营分路出发,侦察布置渡江,如能先行,则他们先渡,以便两岸策应。


4. 以上三线武装部队(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战局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至于炮弹的供应,依我们所知,华东军工生产足够供给华野全军。如能有阵地作战,则缴获之物资弹药亦可有秩序地搬运,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据报前在许昌、漯河所缴获汽油三千余桶及其他物资交给军区后,因情况紧张,几已全部被敌抢回,洛阳物资亦多未搬出)。


七、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5军北援而歼灭之。而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对苏浙皖赣闽地区,则由华野派两旅兵力分路前往即可。同时建议刘邓、陈谢能各抽出一个旅进入湘鄂赣和湘鄂西地区。


八、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11-29 12:02 , Processed in 0.122795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