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秦国是怎么样强大起来的以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8-6-30 17:29: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李白描写秦始皇的诗句。

秦始皇大家都不陌生,那么为什么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秦国又是怎么样发展强大起来的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秦国不是一直就是强国,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人所为,秦国的发展,是几代人的奋斗结果,这其中,秦惠文王起到的作用比较关键。

秦人本是关西一马夫,商汤伐夏桀的时候,嬴姓先祖费昌担任商汤的御用司机,帮助商汤在鸣条一举击败夏王大军,实现中国奴隶王朝的第一次改朝换代。后来嬴姓一族就一直负责商周王室的驯马与养畜,周穆王是个爱周游天下的天子,为他驾车的也是秦人先祖造父,因为有功被封在赵地,后来的赵姓即从此来,所以别看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厮杀得血肉横飞,两国原本是一家人。
随后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导致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秦人才因为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而此时像晋、楚、齐等大国已经立国数百年了,秦国无疑是后起之秀。秦国立国还算是捡了一个便宜,因为犬戎的进攻,周王室东迁到洛邑,索性就将岐山以西的地盘都赏给了秦国,没想到秦国很快击退了犬戎,占据了岐山、丰水一带,这成为秦国立家的本钱,此后数百年,秦国的都城一直都在雍城(今陕西凤翔)。

烽火戏诸侯,历史上著名的逗比为了讨白富美欢喜的事件。
进入春秋时代,列国争雄,诸侯争霸,但秦国地处边陲,且出身卑微,长期不入中原大国的法眼。让秦国第一次跻身大国之列的是春秋时的秦穆公,秦穆公的主要做法是用贤,大量从外国吸纳优秀贤才进入秦国为官,这其中就包括春秋时著名贤臣——用五张羊皮换来的七十岁老人百里奚。在邻国晋国内乱之际,秦国先后两次帮助晋公子回国登基,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公又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当时秦晋两国情好日密,成语“秦晋之好”后来就成为两家结儿女亲家的常见称呼。
但是秦国称霸崛起最大的阻碍,就是地理位置。秦国地处关中,即今天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东西南北有四大关隘相守,是天赐之地。然而这也同样制约了秦国的对外扩张,秦国要想东出,一个巨大的晋国挡在门口,让秦国不可能出兵逐鹿中原。等了多少年,秦穆公终于等来一个最好的机会,就是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新君刚立,而恰逢郑国也死了君主,秦穆公的计划是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率军悄悄越过晋国领土,奇袭郑国。郑国是位处中原的老牌公国,灭了它就可以奠定霸业。但很不幸,这一支大军被一个爱国的牛贩子给骗了,这个叫弦高的牛贩假装郑国使者,在中途拦住秦国大军献上自己的牛作为国礼。孟明视知道郑国早有防备,只好撤兵,路上再次经过晋国境内,便没有来时的那般幸运。晋国大将先轸在崤山伏击了秦军,秦军全军沦陷无一人生还,三名元帅全部做了俘虏。崤之战成为秦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战事,此后整个春秋时期,秦国都无法向东扩张一尺一寸。

后来历史学家评选“春秋五霸”,有的版本里有秦穆公,有的没有,我个人认为秦穆公当“五霸”是有资格争议的,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那样的“霸主”,都是在中原举行过诸侯大会,得到许多国家一致推举,并获得周王室认可的。而秦穆公终其一生没有实现东出中原的目的,只是在西边平定了少数民族。

穆公之后,秦国百年来没有贤能的君主,又被甩出了大国的阵营,沦落为边陲小国。尤其是历经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内部激烈夺权,君位频繁更迭,国力大衰,河西之地被魏国占领。

直到秦孝公即位被视为秦国由弱转强的标志,励精图治的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求贤诏,发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呼声,吸引一代改革大才商鞅由魏入秦,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浪潮。

求贤令:秦公嬴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然,其后储君不贤,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 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国耻族恨 莫大于此。

本公即位,当思国耻,悲痛于心,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

商鞅:此乃五百年之一卷雄文。其一,开旷古先例,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之无能,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其二,求强秦奇计,而非求平平治国之术,足见此公志在天下霸业。身处穷弱,被人卑视,却竟能做鲲鹏远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古往今来,除禹汤文武,几人能及?其三,胸襟开阔,敢与功臣共享天下。有此三者,堪称真心求贤也。


其实在当时的战国,各国均知道变法图强的道理,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都搞得轰轰烈烈,但往往是人亡政息。唯有秦国变法最为彻底,铲除了旧贵族的势力,虽然商鞅最终以身殉法,商鞅的法度却被继承了下来。以此可以反观楚国吴起变法,由于楚国摊子太大,反对势力太凶狠,支持变法的楚悼王一旦死去,变法即告流产,吴起也被旧贵族们乱箭射杀。

也因此整个楚国八百年,楚王都没有实现像商鞅变法后秦王那样对国家的绝对控制权,楚国的大宗族,像春秋时的斗氏、战国时的屈、景、昭三大家族,几乎垄断了楚国军政大权。权贵阶层的垄断,也造成了人才外流,如伍子胥、张仪等人。反观秦国,则吸引大量人才,从秦孝公开始往后的六代秦国国君统治期间内,秦国的领政大臣全部是由非秦国人担任,这一点极为可贵,想象一下我国总理是美国人,日本人~

商鞅变法被认为是秦国变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商鞅:公孙氏,又称公孙鞅。因变法有功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在孝公宠臣景监的举荐下,商鞅献上了一套“循名责实,信赏必罚”的变法计划。秦孝公大为赞赏,决心实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有:
第一,实行连坐法。公元前356年,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后来,又禁止家人“同室内息”,使父子、男女有别。此外,还“平斗俑、权衡、丈尺”,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商鞅将全国的小都、乡、邑集合成四十一县,县置令、丞,破坏了旧贵族的封邑,加强了国家的集权。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方便了税收和交换。对赋税制和俸禄制度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此举要结合当时的秦朝背景来看,主要是消除了权贵阶层、地方势力的实力,实行了中央集权,刑罚严苛,使得百姓不敢违法犯罪,并大力封赏军功,立战功成了秦国平民的向上通道,并且由于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当时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因为违反宫规被商鞅处罚,秦法严明,刑上大夫,但考虑到太子是储君,商鞅对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处以劓刑、公孙贾施以黥刑,商鞅的固执和冷酷把太子和其党羽全部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和贵族阶层积怨太深,也为自己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这在当时的秦国震动颇大,也是秦国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秦朝灭亡也有因为刑罚太过严苛的原因。)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之法规定:农民“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或租税,不努力耕作或弃本逐末者全家被罚为仆人。而且,凡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后来,又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为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就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鞅为什么重农抑商的原因如《商君书》里所说:民众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朴实好管理,有诚信就容易役使,民众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民众专心耕种,那么就很少有奸诈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愿迁移,民众专心于农耕作战,那么就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民众专心于农耕作战,就可以用他们来对外作战。民众同君主亲近,并为了法度去牺牲自己,因为他们一天到晚去从事农业。民众如果不可以被使用,是因为他们看见靠空谈游说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贵的地位,商人也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以此养家糊口。民众看到这三种人的职业安适,又可以得财利,就一定会逃避农耕和作战。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那么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凡是治理国家的人都害怕民众散漫而不能集中。所以英明的君主都希望民众能将心思集中在农耕上。


有一定局限性,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为战争服务,抑制商人是因为害怕人们看到商人的富贵而不愿意再从事农业。不从事农业则人民就不能为君主作战了。比如齐国就因为经济发达,而不好战。


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动员国内力量进行战争。如果要动员国力,无非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兵,一个是粮。农民不喜欢搬家,可通过建立户籍制度,方便统计征兵,提高军粮生产,防止逃兵役和税收。并且老百姓穷才会贪图政府的赏赐,才会喜欢战争,希望建立军功,方便统治。商人因为有钱,就最不会贪图政府的赏赐,也就最不会和政府合作,也就成为政府打击的目标。)

第三,避私斗,奖励战功。按军功大小取得贵族爵位,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按贵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无军功者不可得爵,私斗者受罚。“军功爵”是以上缴杀敌首级数作为晋爵受奖的依据。此举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官制,士兵斩一敌军官马上可晋一级爵位,较之魏国只赏铜八两的规定高得多。有了军功即使是仆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没有军功即使是过去的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

其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被治理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连周天子也送礼给孝公,封为“方伯”(一方诸侯领袖),各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

秦国之所以能崛起,军事能力起到极大作用,一般普通民众都是厌战的,但是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平民从此有了用战功改变自身地位的希望,军人也成了最荣耀的职业。立军功者能升官晋爵,极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为国作战的勇气,掠地和缴获愈多也使秦国论功行赏愈有了资本……如此循环,秦军愈战愈强,成为一支令东方诸国丧胆的虎狼之师。

到了秦惠文王即位时,虽然其对商鞅有私怨,却看到了商鞅之法对秦国强大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继承了商鞅的遗志,让变法图强成为秦国更为有力的争雄武器。另一方面,商鞅之死没有让秦惠文王闭关锁国,相反,他依然广纳天下贤士,成为秦国股肱之臣的公孙衍、张仪、甘茂都来自魏、楚等国。(这点有点像美国,吸纳各国人才移民,也是美国强大的原因之一,反观其他国家,可以做出对比。)

秦惠文王对秦国的贡献主要有这几点:一是击败魏国龙贾大军,斩首八万,一举夺取了秦国失去多年的河西之地;二是重用张仪行连横之术,破解了东方六国针对秦国的联盟,而且通过战争取得了魏国、韩国和楚国的大片领土;三是派司马错南下取巴蜀,将如今四川重庆之地收入秦国疆域,让秦国的领土扩大了两倍,也让中原政权首次对巴蜀之地进行有效治理,可以说秦国吞灭巴蜀,对于秦国统一有极大的重要意义,使得秦国国力更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修建都江堰后整个成都平原富庶起来,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秦国也由此更加轻视六国。

关于秦国征巴蜀,还有过辩论。当时秦惠文王确实欲发兵伐蜀,但是蜀道难走是个头疼的问题,而且,时值韩国侵犯,先伐韩吧,恐巴蜀局势更加不利,先伐蜀吧,又怕韩国趁机来袭,惠文王陷入了两难的抉择。惠文王跟前的大红人张仪建议伐韩,而司马错坚持伐蜀,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张仪的伐韩主张其实包含着东出争利于三川、劫持周室的方针“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反方辩手司马错是这么说的,秦国地小民贫,当务之急是广地、富国、强兵,别看蜀国是西僻之国,“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而且拿下蜀国,有禁暴止乱之名,天下不会以为秦国贪暴,面子里子的好处都得到了;反之如果伐韩劫周天子,未必有多大的实际利益,反而还担了一个恶名,若引来山东诸国的攻伐,那秦国就完蛋了。加上从蜀国这个地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于是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伐蜀,灭之。

秦灭巴蜀之后,国力大增,引起其他六国恐慌,历史上著名的苏秦张仪、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就是在这段时期发生的。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开始大举进攻秦国,战争进行了三年,至公元前296年(即秦昭襄王十一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大军驻扎于此。秦国上下大为震恐,归还了此前所占领的魏国土地河外、封陵,以及占领的韩国土地河外、武遂。三国军队才撤军而去。但是由于六国连横失败,最后还是被秦国分而灭之。
贾谊《过秦论》中这样描述秦孝公之后惠文、武、昭襄这三代国君的功绩:“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如果说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只是跻身强国之列,那么经过这三代国君,秦国已经基本奠定了统一天下的资本,甩出其他六国好远的距离,等到秦王嬴政即位,秦国国力最强,兼并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秦王兼并天下过程:
1:首先先灭最近的韩;(韩非、张良都出自韩国)
2:其次攻赵,长平之战时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军,几乎是全国的劳动力,并用反间计杀死李牧,最后把赵国打趴;(赵国当年胡服骑射也曾经强盛一时,有名将廉颇、李牧、赵奢却不能尽用)
3:随后决了黄河堤往魏国首都灌水,灭魏(魏国当年人才辈出,一家独大,阴晋之战时秦国五十万大军被区区五万魏武卒击溃,商鞅、吴起、孙膑、张仪、信陵君、乐毅等牛人原本都是魏国人)
4:破楚,楚国这时候虽然已经衰退了,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嬴政问老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说楚是大国,不可掉以轻心,至少六十万。秦王政笑傻了,说要这么多兵一定是老糊涂了,就启用李信带二十万兵伐楚,结果被项燕打了个大败。秦王政后悔没有听王翦的,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王翦说我出来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至少给我六十万。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再付出了几乎倾国之兵后,秦国终于吃力的把楚国吞掉。(楚庄王问鼎中原,可惜后来国力衰弱)

5:灭楚之后,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失败,随后被灭。
6:最后还剩下一个萌萌的齐国,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齐恒公也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但是,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虽然复国,但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


前249年,后胜任齐国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齐秦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平定六国之后,秦始皇还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建长城、书同文、车同轨,最终成为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国的崛起除了自身的发奋图强之外,也是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政治上,君主集权,上下一心,离间六国。外交上,远交近攻,离间六国,并且晋国分裂,使得秦国东进的最大阻碍消失。人才上吸引各国人才,如李斯,商鞅都不是秦国人。经济实力上拥有巴蜀,修建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三大水利工程。军事上有尚武军功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百姓就只干两件事情,服兵役对外作战,或者生产粮食供应前线部队,还有白起王翦等名将。地理位置上处于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边角位置,而且有天险函谷关,占有巴蜀,其他几国处于百战之地,虽然都曾经强盛一时,但经过大大小小的战争以及权力交接,国力都有衰弱。



上一篇:海南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以及海南汽车走私案和洋浦风波
下一篇:《狼图腾》读后感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11-29 11:32 , Processed in 0.110361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