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8-12-5 09:3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这个会开了八、九天,把最后一次松南作战的几个战斗很好的总结了、研究了,这对以后作战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从这次会上得到了很好的经验、教训,它加深了我们对作战规律的认识。同志们在讲话中有很多很好的意见,检讨到的方面很宽,内容很多,同志们讲的愈多,我就可以讲得愈少,所以有些问题今天就不讲了。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战术思想,其次是战斗作风。
战术思想问题集中,亦只讲两点:一个问题是关于一点两面战术,一个问题是不打莽撞仗。

我今天讲得这一些,可以说是东北作战的根本经验。我们每一个战役,每一个战斗,都有他特别的单个的经验教训,我所讲的是总的根本的经验教训,是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包括着的,但他又与一般的战术有区别,他仍是带有经验性质的。这种经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适用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规律。东北的斗争,在过去与现在,都经过其变化的阶段,而且将来与全国的斗争会合在一起的。我们这些经验,在东北的过去与现在都是适用的,而且在将来的较长时期中完全适用。就是将来情况变了,有些基本的东西仍可适用。我们处在东北这种情况下作战,我们必须认识这种客观情况的特点,想出办法对付这些特点,如果我们不能看到这些特定与对付这些特点,那么尽管有很高的热情与信心,也一定会搞不好。过去很多战斗没有打好,就是没有认识东北的客观条件,以及主观上没有想出办法来对付这些客观条件。如果我们的指挥要有把握,就必须有一套,就必须胸有成竹的来对付客观情况。否则就懵懵懂懂乱碰,有时碰好了,有时碰坏了,小部队碰坏了还无关,大部队碰坏了就影响大局,就很危险。

战争的胜利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力量,一是力量的使用。前者是属于物质性的,后者是属于精神性的,即是战术问题。过去东北局所努力的,是战争力量的建设,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部队的整补。到现在力量已经建立,这一任务已经解决了。但并不是说从今以后就可不注意力量的建设,相反的,对这点仍应努力。但是今后主要的问题是善于使用力量了。要善于使用力量,就不是凭空想或书本上找办法,而是从客观的敌我情况中找出一套办法来。我们经过这样的战斗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办法。这套办法虽非完全成熟而且还可发展,但是,对于东北客观条件的认识,这套办法早已提出。当时东北的客观条件是群众未发动,并在敌占区作战,这与根据地的内部作战不同。我们碰到的敌人,亦不是过去一般的顽军,而是蒋介石的远征军,是经过美国训练与装备的,质量上较强。同时东北铁路很多,调动很快,一个师可作几个师用。而我们方面,亦与过去在关内的情况不通。所以当时就产生一种办法,就提出:不打主观主义的仗,一点两面战术,三三制战术。但直到现在,这一思想并未打通,并未成为群众性的思想,并未根据这一思想来配合,来行动。虽然不是每人都不懂得都未做到,但至少可以说大多数未懂得未做到。只有少数部队,他们研究了,开了训练班,他们做得较好,例如一师、五师、二师。有的部队满不在乎,视若无睹,听若罔闻,结果打起仗来打得个稀稀拉拉,一塌糊涂;有的搞了,但不积极;有的要下面搞,自己不懂。所以今天还有必要把这一点提起来讲,因为这是总的经验教训,根本的经验教训。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总的印象:东北有许多仗未打好,就是由于战场上口子拉得太宽了。这是个主要印象,主要的概念。这也就是说:战场上兵力分散了,没有集中兵力在主要的一点上——主攻方向上。当然我们讲的是集中兵力在我的主要方向,而不是集中在敌人的主要方向,相反地,我们应以我们的强点来对付敌人的弱点。以上是一个总的概念。下面我讲战术思想的头一部分,内容共十一点:

第一、我们要晓得,进攻敌人的时候,最主要的问题是首先把敌人打破,首先要在敌人的整个阵线上开个门,然后从这门冲进去,打到他堂屋里与房间里去,从里面往外打。所以主要是开门,是打开个口子,然后从这口子里进去。要晓得战斗的重要关键,就在打开这口子。但也是要知道开门也是困难的。因为敌人是完整的一个布置,他的每一地方,都有其他的支持的,你打这点,他其他的地方都会来支援,所以首先突破一点是不容易的。既然不容易,但又重要,这就要我集中力量来打他。那就要把火力集中在这里射击敌人,轰击敌人,打得敌人不能抬头,打得敌人发呆,以便把我们的刀尖子——硬部队放在这点打进去,那就一定能把门打开。但若我们同时打几个门,广泛的打,那就打不开,因我们的火力与刀尖子都分散了。德惠战斗是个典型,这是典型的说明了我们的思想未打通,优势的炮火分散了,四个师的部队分散了。德惠战斗主要错误,不是时间不够,不是不该打,也不是其它许许多多缺点,而是分散了力量。假如力量集中则无论敌守工事、占山头或占村庄,总能打开一段的。但如到处开门,则到处打不开。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打开一个口子是重要的,但很不易,因此要集中力量打开一个口子。

第二、要知道敌人的防御的配备是纵深的,这种纵深的程度,随着防御准备的程度而增加。野战敌人的防御是较弱的,但若系较久的防御,例如德惠,则其防御纵深很深,对此,我们不应只看到敌人外面的一层,而应看到敌人的纵深。故若我们分散兵力,就是打开了门也不能向敌纵深扩张战果,结果依然要撤下来。德惠战斗独二师已经打开了口子,但无力向纵深扩展,结果战斗半途而废。

第三、从突破口打敌人,要比从没有打开的地方合算得多,容易得多。时间是同样的,敌人是同样的,东边打也是五十师,西边打也是五十师,但看你是否从已突破的地方打。从已突破的地方打就好打,从未突破的地方打就难打,仅在这一点上,战斗容易解决与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就发生了。为什么?因为敌人是完整的,他的每个布置是有机构成的,这部分与那部分是相互依靠的,是离开就不成的。如果我们打开了一个口,那么突破口附近的敌人是动摇的,是被击败的所影响的,是无依托的,是最痛的,最敏丄感的,情绪上最恐慌的,你如从这里去打就好打得多。你如从其他未被突破处打,那敌人就与突破口附近的敌人不同,他是完整的,有依托的,虽然某个阵地被突破了,但对他仍无直接痛痒的,他仍然能守的。所以从突破口打,是打败兵,是打伤口,是打带追击性的战斗。这种打,性质上不同了,敌人抵抗程度亦大大不同了。因此,必须集中兵力从突破口坚决打进去,必须在打开口子后还有充分的兵力去扩张战果。

第四、有人常常怀疑,比如带一个纵队几万人,带一个师万把人,带一个团数千人,从一个狭窄的地段打,怎么能用得下摆得开呢?其实这样想法是错了,这个数学算错了。因为打开一个缺口后,部队进去,是处于三面受敌,又要向纵深发展,没有更多的部队是不够用的。所以说兵力虽多还是用得下,越进去越用得下。如果你四面八方都摆上,摆宽了,但突破以后就无力扩张了。因此,不要只想到开始,还要想想进去以后的状况。从突破口进去,正面战线至少要扩大四倍,越向纵深扩展,战线就越拉长,部队就越能摆开。不是从外面摆开,而是从突破口向里摆开,数学应当这样来算。

第五、兵力少时就更应开一个狭口。比如打德惠敌八千人,而我仅一万人,我们更应打开一点。虽兵力不够,只要能集中兵力,我们仍能在局部地区造成绝对优势,在战场内部各个击破敌人。故兵力越少就越应集中兵力。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敌人后,即乘胜追击,这时主要靠追击来歼灭敌人。八十八师即是在追击中被歼灭的。故兵力少时,更应集中兵力突破一点,然后以追击歼敌。只有在兵力占绝对优势时,才可酌量增加突破口,但也仍须有主次之分。

第六、假如遇到战斗力很强的敌人,这时就更需要集中兵力采取纵深配备来消灭他。如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上来打,再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上来打,就一定能打下。因为他虽抵住了我第一梯队的攻击,就算他厉害,但他至少是人员受伤亡,弹药受消耗,工事被摧毁一部,当我第二梯队上去时,就挨不了,如果能挨了,我再换第三梯队上去,那么敌人一定抵不住,一定会垮。所以碰到强敌就多来几个梯队,这也只有集中兵力才能解决问题。

第七、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因兵力雄厚,就不怕敌人反突击。如兵力分散,敌人一个反突击,就可能将我突垮,如兵力集中,就不会被敌反冲锋打下来。集中兵力于一点后,敌若突围我可进行有组织的追击,只有队伍多,才能进行有组织的追击。否则兵力分散,东一个西一个,就无法进行有组织的追击。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可使我士气旺盛,冲锋的劲头大,顾虑少。否则,又要防敌迂回部队,又要防敌反突击,顾虑甚多。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前梯队打乱了,第二梯队又换上去,前梯队换下来当第二梯队,能够得到轮番整顿而能再去攻击,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如发生意外情况,容易掌握与对付。

第八、任何一本军事书籍上,都是强调集中兵力。无论在战术上,战役上,战略上都是强调集中兵力。我们到东北后,也常常讲集中兵力,同志们也都同意这一点,在原则上、主观上不反对集中,但是在客观上、事实上却常常分散兵力。有些同志脑子里觉得集中了,结果客观上表现不集中。如这次打孤子庵,实际上集中的与脑子里集中尚有区别,把脑子里的集中当成了事实上的集中。有些同志在地图上觉得很集中了,但实际上却仍是拉得很宽。有些同志以过去习惯来看,在过去算是集中了,但在今天新的情况下,还以老丄习惯来摆就不算集中。故集中要看对象,对象不同,措置也就不同。打前沿时要准备反复冲锋,打前沿后还要准备打纵深。有些同志因为情况的变化而被动应付,或顾虑太多,处处应付,结果形成了兵力分散。特别在敌占区作战,应注意不要因顾虑太多而分散兵力,而应集中力量先解决一个方面,以便抽出力量来对付其它情况。有些同志恐怕敌人采取以集中对我集中,于是以我分散来对敌集中,结果又分散了自己的力量。通常当我进攻敌人一路时,敌人无法立即集中其它兵力策应这一路的。因为从政治上说,敌人越是军阀队伍,越是杂牌队伍,就越不团结,越有矛盾。从军事上说,他亦不敢这样做,当你打东时,他不会将西南北三面部队集中来的。所以怕敌集中而分散兵力,是没有估计到这种军政情况的。即令敌人是集中的,我除以小部去箝制他以外,我主力仍应集中。有些同志思想上赞成集中,但因估计部队疲劳,无宿营地,无休息地等之困难而分散兵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忍耐这些困难,忍耐就是克服困难的方法之一,否则为迁就部队休息,形成分散,被敌各个击破。这些是讲思想上赞成集中而实际上形成分散的事实。

第九、怎样做到集中而不拥挤呢?怎样避免拥挤呢?
一、不是把兵力都堆到第一线上来,比如三个团,不是要你把三个团堆上来,而是把三个团的主要火力调到第一线上来。这里说的火力集中,并不是指把十个掷弹筒堆在一个阵地上,被敌一炮打掉七个那样的火器集中的方法,而是根据射程的远近适当的把火器排列起来。
二、把部队分成三个梯队或两个梯队,向纵深摆开使兵力既集中而又不拥挤。各梯队间的距离,一方面照顾到敌人打第一梯队的炮火不致打到第二梯队,另一方面又要使第一梯队有进展时第二梯队能不失时机的用得上。主要应着重于后者,而后梯队挨些炮是不可避免的。
三、对于选定的主要攻击点,应采取局部的两面攻击或三面攻击,即采取局部的包围迂回,这样既不算分散又不致拥挤。但不是对整个敌人的包围迂回,而是对攻击点的局部的包围迂回。
四、在后面的部队,可用疏散队形,使敌人的炮弹掉下来时只能打到一小块。
五、前面的队伍摆成三三制战斗队形,也就不会拥挤。
第十、兵力集中在一起,第二梯队常遭受敌人炮火的杀伤,如果为了避免敌人炮火的杀伤而分散了兵力,那么就不能解决战斗。在兵力集中的情形下,如何避免第二梯队的伤亡呢?
一、从我们的火力中,指定一部来压制敌人纵深的火力,保证后面部队少受伤亡。
二、后面部队采用疏散队形。
三、如条件许可时,后面部队可适时的摆在较远的地区,而后随战斗情况的推进而推进,但必须注意能不失时机,能接得上。
四、主攻方面可采取行动上的突然性与秘密性,如以其他次要方面的佯攻,引敌注意到别的方面,亦可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五、准备挨炮火,伤亡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这是战斗的伤亡,若你因炮火的杀伤而分散攻击,那就将会遭受更大的伤亡,就不能解决战斗。
第十一、我们常常想到,这样多兵打一个小缺口,怎样才能用得下呢?由于这个矛盾未克服,故总是分散了兵力。其实兵虽多,但开始打开门时所用的兵力并不多。我们可以来计算一下,通常一个军,除了打大阵地战或攻城外,一般是摆成一线的,否则作战时赶不上。但是师以下各级,通常都是二线或三线配备。假如突击较强的敌人,两个师并肩突击,两个师各级都做三线配备,那么开始突击时仅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假如打运动战,两个师各作两个梯队配备,那么开始时也只有十多个排即差不多只有四至六个连进入战斗,其余的部队都是准备在突击部队打开门后跟进,到敌人纵深去打。从这一计算,可以看到我们在开始打开门时,仅有五个连甚至两个排进入战斗。那么如果我们的口张大了,战线拉宽了,我们就无法打开缺口,无法解决战斗。从这一计算也可以看到,开口时只要选择一两个排的敌人就够了。但是,一师人在开门时虽然只有一两个连进入战斗,但火力却是很大的,全师的重火器都应支援这一两个连。

上面十一条是讲“一点”,以下讲“两面”:
一点战术的基本作用,在于打垮敌人,在打垮敌人中同时歼敌一部,但这并不等于全部消灭敌人。要全部消灭敌人,还要靠两面战术。故总的说来“一点”是打垮敌人,“两面”是把打垮的敌人消灭。有时一场血战白打了,敌人跑了,就是因为没有两面,要消灭敌人就要靠两面。但是两面的作用除了保证消灭敌人意外,同时也促成更容易打垮敌人。因为通常敌人遭受一面攻击时仍能安心抵抗,但遭受两面或三面四面的攻击时,就不行了,就动摇了,这就促成了我主力的突破。

两面不等于仅仅就是两面,有时如兵力多时,可以三面四面,但最少起码要有两面,免得使敌人形成纯粹的一面抵抗。一点两面思想与箝制方向和突击方向的思想是否一样呢?不完全一样。通常往往误会一点即突击方向,两面即箝制方向,其实不同。通常突击方向与箝制方向可以在一个方向,当然也可以不在一个方向。而两面战术的要求,不在一个方面,而是两面,有时三面四面。特别提出两面,主要是为了要同志们注意搞敌人的后路或翼侧。

两面的摆法是不固定的。不要以为一点是从正面打,相反的,应力求把一点用在敌人后面或侧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急性或胆小的指挥者,通常不敢把主力指向敌人后方,这实在是可惜。当然两面的具体摆法要看具体敌情、地形、时间等条件来规定。

那一面先打,那一面后打呢?通常是次要的方面先打,主要的方面后打,有时亦可同时打响。但最好是次要的方面先打,但也不能打得过早以免接不上气,但尤应极力避免主要方面的先打,以免把敌人打跑了。

战斗正面的比例是恰恰相反的,次要方面的兵力打的地方应很宽,主要方面则打的地方应很窄。
特殊的情况下可有“点”无“面”。左右都有友邻部队的情况下,你这个部队可以无“面”,可以仅有一面的箝制方向与突击方向。但这仅是你一部分,如从整个战役部署上说,依然必须有两面。所以说,战役内部的部队可以有“点”无“面”,但当你向局部敌人采取包围迂回时,或者从突破口冲进敌纵深发展以及席卷两侧时,仍然要有一点两面的。
两面过于靠拢,可能发生自己的炮火打自己的现象,这时就应注意不要打着自己人。但是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不应因为怕伤自己人而不采取两面战术。
以上是对两面战术的解释。

一点两面战术的内容就是如此。他需要我们突破种种思想上的怀疑去运用他。
过去总部决定要打的仗通常是该打的,有的未打好,有的打成对峙,是由于没有实行一点战术,没有集中力量突破敌人,或者突破后无力向敌纵深扩张。
锦州以北一师与七旅打的一仗,未打好,口子张宽了。秀水河子战斗,原来的部署就是缺乏重点的,后来把兵力集中了,成为一个刀尖子,打胜了。抚顺战斗,是山地战、运动战,该打赢了吧!结果打成了夹生,口张大了。泉头战斗(四平南),打五十师与三十八师,也打夹生了,还是口张大了!本来规定七旅集中过来,结果他自己单个打一条火线。大洼战斗打八十七师,打赢了,以一师与十九旅并肩突击(以后还有人批评太拥挤),结果打赢了。但因八旅一个团的游击作风,使敌逃走一部分。拉法战斗也是兵力绝对优势而胜。至于德惠战斗是典型,原定四把尖刀,结果变成八把尖刀,十六把尖刀,三十二把尖刀,如用一把尖刀的打法一定能打开。五家站战斗虽然没有打,但在部署上看是分散兵力的,如果打起来,很可能打不好。孤子庵战斗,亦未形成重点。农安以南打二十二师,亦未集结兵力突破敌人,这一仗是否可以打呢?如果过细考虑的话,应慎重。但即令打了亦无关,主要缺点是兵力分散了。一点两面战术开会时多少都讲到过,但往往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个缺点。

战术思想问题的第二部分:不打莽撞仗。
第一、敌情未弄清,地形未侦察,自己的兵力未集中,未到达攻击的准备位置,主力未赶到敌人的后面,或一部未到达敌人后面,前面部队冒冒失失地向敌人一冲,或者把敌人冲跑或者冲不跑,自己伤亡一大堆,这就叫莽撞仗。通常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有三种措置:
第一种情况,对于防御的敌人,对于占领了山头、村庄、阵地、工事而且配备了火力的敌人,就不能冒冒失失地赶上去就是一冲,就不能打莽撞仗。
第二种情况,对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
第三种情况,对要退而未退的敌人,完全打莽撞仗不对,完全不打莽撞仗亦不对,应当以一部先赶上,其他部队随后赶,先拿一部队伍与他打上并断其退路,等其他火力兵力全部到达后再歼灭他。应拿一两个团先打上,其余部队,布置好后再攻击,这是一种活的办法。城子街战斗的错误不在二十三号打,虽然总部要你们当天打,但你们因炮兵掉了队改为第二天打并没有错,因火力尚未到达。错误是敌突围被截击退回未进入工事时,前面部队没有迅速打。但敌人既然已进入阵地暂时你们不攻是对的。焦家岭战斗,十八师并未按纵队规定时间攻击,而因准备来不及拖延几小时亦是对的。因为需要是一回事,可能又是一回事,如果来不及,倒不如组织好了火力后再打。

第二、这里专门来谈谈对防御的敌人攻击。所谓不打莽撞仗就是指的对这种敌人,打这种敌人乃是战斗的关键。对此种敌人首先应弄清敌情,究竟有多少敌人要弄清楚,其次是地形应弄清楚,再次敌工事情况应弄清,这些都一定要预先侦察的。

侦察中为什么要强调地形的侦察呢?因为当我们决定打时,多半敌情已弄清,大体已知道多少敌人。既然敌人大体弄清,已决定打,那么问题就是从哪里打,即是选择攻击点的问题。而攻击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地形条件决定的。因为敌情是变动的,其他的情况都是变动的,只有地形是不变的,固定的。而且无论敌人、我们都是从地形上决定作战计划。因此,地形是敌我双方作战的共同基础。比如你从右面攻,右面是断绝地形,就无法攻,从左面攻,左面是河,就无法攻。所以地形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敌我作战的共同基础。而且,我们也可以根据地形来判断敌人的工事构筑。《兵团战术概则》在“攻击战斗的组织与实施”一节中讲到:“当所得敌情不清时,攻击战斗可根据地形实施之”,故攻击点的选定起码要根据地形来决定,故应特别注意对地形的侦察。
攻击点的选定,不能仅仅根据地图,必须根据实际地形的侦察,必须指挥员亲自用眼睛看过后才能决定。因为每个具体的山头的高矮,房子大小,工事的坚固与否及其形状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这种具体的东西,只靠地图是无法知道的。
谁去侦察呢?战场上各级司令部派参谋去,战场上各级首长亲自去,特别对主要的方向要亲自侦察。

侦察的目的,主要是选择攻击点。那么攻击点究竟是选择在敌人的弱点上呢?还是强点上呢?这在我们的思想上是不很清楚的。攻击点并不是选在敌人的强点上,而是选择弱点上,是用我们的尖锐的力量来突击敌人薄弱的地方。不过这种薄弱的地方,必须是与敌人的主要地方联系着的,这个弱点是可以引起敌人防御的毁灭的,足以使敌人全局崩溃的,是足以致命的弱点,是有关要害的弱点。还有另外一种弱点,即孤立的弱点,这种弱点拿下后不会使敌人致命的。我们要选择有关要害的弱点。

我们是否要搞强点呢?要搞的。强点也有两种,一种强点是打下来后无关紧要的,如松花江桥头堡垒,对这种强点可以不理他,或以一小部监视他,当我解决了其他敌人以后,他就非缴枪不可。另一种强点是很关重要的,但是否首先就打呢?不是的。如果我们有一种特殊的条件,一下可以拿下强点,那当然更好。但没有这种条件时就不要先去硬碰,而是首先打足以破坏其强点的弱点。要知道每个战斗部署都是有机的构成,其中每个部分是靠其它的部分支持着的,“荷花虽好,绿叶扶持”,如果将与强点联系着的弱点破坏,那么强点就因此失去扶持而失去其作用。

弱点是包含两重性的,缺一不可,既是弱的,而又是有关它整个要害的。《合同战术》第二篇第三章,《进攻的组织》中讲到:“主要的突击应施之于敌人战斗队形中最敏感最薄弱与有关要害的地点”。所以攻击点的选择应是弱点,但又是有关要害的。“这种地点的选定应根据于敌人的军队素质、地形条件和工事构筑如何而决定之。如果敌人的部队不甚坚强,政治情绪也不高,则其战斗力必弱;工事构筑不能是到处一样的;就地形来说,有些地段比较另些地段是便于射击和运动的,如果突击选定在这类方向施行之,尤其是以出敌不意,果敢进攻与迅速动作实现之,则可以获得巨大的战果,进攻者不遭受很大的损害,即可以突入于敌人的防御地带,跟着再向敌人防御较为巩固的诸地段的侧翼及后方扩张战果”。
再看《兵团战术概则》这本书是怎样讲这个问题的:“在组织攻击战斗时,应当从总的战斗目的,敌军部署以及如何最有效利用压制器材的具体条件出发而周密的选定主攻方向”。所谓“从压制器材的具体条件出发”,就是要我们选择易发扬火力的地点。而这种火力是具体的,拿什么武器,选什么攻击目标。要知道,战术的变动是随条件的变动而变动的。所以你手里有什么武器,攻击目标出选法也就会不同。“要满足这些条件,就须:向能够震撼敌人全局的那一部分部署突击;向敌人暴露的或保证薄弱的侧翼突击,并同时进攻敌人部署的后方;向敌部队的兵团结合部突击;向士气不振的、被前次的战斗所削弱的、或是来不及组织坚固防御的敌人突击;向那些保障我军的荫蔽展开并占领冲锋出发地的、能接近敌人防御前沿的、能有很好的炮兵阵地和观察所的、以及最后能在敌人防御纵深内自由机动的地点突击。”这是说,选择对我有利的地形条件,这是关于攻击点的选择。

敌情侦察了,攻击点选择了,还必须等待兵力的到达。如果后面兵力还未到达准备位置,前面先攻,那么就是冲垮了敌人,也不能解决战斗,这点就不必多讲了。
故对防御的敌人的攻击,要反对打莽撞仗,要反对主观主义,反对不调查研究,反对急性病,同时也要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不作具体指导。
这种思想是与实行一点两面战术不可分离的,没有这种思想,一点两面战术就无法实现。如果你不侦察,一点就不知道放在何处,如果你不等兵力到齐,迂回包围部队赶不上,既不能发现一点,也不能达到两面。因此一点两面思想,是与不打莽撞仗的思想不可分离的。
第三、这种不打莽撞仗的思想,切不可发展成为打老太爷的仗,不要变成疲疲沓沓慢腾腾的作风。例如攻城子街,估计敌人会跑,应以战备姿势前进,就是后来敌人跑不出去又回来了,也不可慢慢腾腾地找下房子宿下营,吃好饭再去侦察,否则一拖就是好几个钟头,仗就会打糟糕。因此我们不打莽撞仗,但同时要反对打老太爷仗。
第四、依据敌人兵力的大小与工事的坚固程度,我们的准备时间是可以延长或缩短的。要侦察,要等待兵力到齐,必须要耽搁些时间的。这样敌人的准备就会增加,兵力可能增多,也有可能发现增援,此时勿因此而性急而莽撞起来,应看机行事。如敌人增援,就不忙攻城,改变部署围城打援。如敌增援可能来亦可能不来,那我们一方面迅速布置攻城,一方面随时准备变攻城为打援,消灭援兵后再攻城。所以提出了这一条,是为了使我们有决心不要性急,虽然一切动作都应快,但总攻击时间却不可太早了。

以上谈的战术问题。以下讲战斗作风:
除开战斗员的技术、战术教育和指挥员的战术教育外,我们认为战斗作风,亦应当作为部队教育与行动的原则,所以我们提出战斗作风的问题。
第一、作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是客观上存在的。可以说每个部队都有他自己的一套作风。疲疲沓沓也是作风,雷厉风行也是作风,打起仗来怕痒怕痛也是作风,打起仗来不怕走路、不怕伤亡、能强攻、能死守也是作风。那个部队作风好,心成分的进去亦能变好,那个部队作风不好,老成分的进去亦能学坏。有了好的作风不下命令不临时督促事情都能搞好,没有好的作风下了命令又加临时督促也搞不好。所以作风是个无形的巨大力量,他能帮助我们下命令,帮助我们指挥,或者妨碍我们执行命令,妨碍我们的指挥。所以作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他的意义与作用是很大的。
第二、好的作风怎样才能养成呢?首先要靠自觉的政治教育,党的领导,靠我们的政治工作来环绕着我们所要培养的作风进行工作,使部队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军事上的培养,如对疲沓的队伍,就多演习紧急集合、急行军等,以培养紧张的作风。如新兵寻乱,也是培养动作的迅速紧张。又如军纪训练,就是培养尊重上级。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军事上所需要的战斗作风。
第三、但是除了平时的政治与军事教育外,部队优良的战斗作风的建立,最主要的是靠实际锻炼。比如不能打大仗打恶仗的队伍,打几次大仗恶仗后,就学会了。不能走路的队伍,来几次急行军强行军就能走了。不能强攻死守的队伍,来几次强攻死守就行了。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勇猛果敢迅速顽强的作风是很高的。这种作风主要在于政治的原因外,也来源于叶挺同志的独立团。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红军的作风,都受了叶挺独立团影响。北伐时期,他们是一贯的急行军强行军,当时从广东一直打到武昌,都是他们的急行军打先锋,打死仗打硬仗,他们在记录上是很严格的。部队除了主要以政治教育外,必须加上纪律,才能把部队逼出来。记得当时在武昌打杨森,中央政治学院的学生请他指挥,学生当然不能打仗,就有退下来的,当时他严格执行了纪律,逼得大家前冲,结果把敌人冲垮了。叶挺的纪律很严,所以部队拿上去就很猛。这样干下去,就逼出作风来了。所以部队领导人的作风,对于部队作风是有直接影响的,部队指挥员的性格怎样,他的队伍的作风亦会怎样。所以各级指挥员必须特别注意从实际中锻炼部队的作风。
第四、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作风呢?战斗积极性很高、很勇敢、很顽强、动作迅速、能吃苦、严格执行命令、积极的机断专行、自动的协同动作,必须使我们部队具备这样一种政治素质与军事素质。

战斗的积极性表现于:总想打仗,有命令打,只要对全局有益无害无命令也打,只要有机会就打,打没有命令的胜仗。这种作风,在江西时很普遍,部队只要稍休息几天,下面就叫喊起来,要打仗。至于上级不准打,那是因为上级从整个情况出发的,但是底下必须具有什么时候都想打仗的情绪。战斗条令中就指出部队要好战,他说:“经常渴望与敌交战的精神,应成为每个战斗员及指挥员行动的基础”。想打仗而不是想休息,见了打仗一往直前,而不是开小差,命令规定的战斗任务坚决完成,命令中没有规定的有利机会,也不放弃。这种好打仗的作风,不会因为小的胜利而满足。如一师、二师在路上碰到了敌人,都有小的缴获,如果为这些小胜利所满足而停下来,那就功亏一篑。如十六师搞了几百人并不满足,感到不过瘾,这很好。这种好打仗的作风,不会因为受了些挫折而泄气。军事上是许可打败仗的,首先应当在思想上不怕打败仗。现在有本钱打败仗,故即使受了挫折亦勿灰心,这点,指挥员亦应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败仗有两种,一种因消极性而失掉胜利,一种因积极性而受挫折。如系前者,则为作风上的毛病,很不好,应受责备。如系后者,虽然战术指导上有毛病,可纠正,但是部队的品质是好的。

勇敢性:进攻敌人时不怕伤亡,前仆后继。进攻就是前仆后继,前面倒下来后面上,不因敌人炮火猛烈而停止。前面有的倒下来是必然的,后面跟上是必须的。只有不怕伤亡,才能减少伤亡,只有不怕伤亡,才能缩短敌人的射击时间。因此,前仆后继的现象是正常的、必然的现象,思想必须做前仆后继的准备。光荣的部队是刺刀上见过红的部队,这一手是最勇敢的。只有上刺刀杀出威风来的部队,才是厉害的队伍。人类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有战争,过去几千年的战争,都是拿刀对杀,是肉搏战。历史上一个阶级打到另一个阶级,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出现与瓦解,以及一个王朝的打倒另一个王朝,都是刀杀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队伍,才是厉害的队伍,才是高级的队伍。部队政治质量的标志是拼刺刀,部队勇敢的标志是刺刀见红。其实只有越是勇猛的队伍,伤亡才越小。

在防御中应表现顽强性,要使敌人无论怎样攻也不动,要使敌人在我们工事面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一点,日本人是相当厉害的,我们必须大大提高这种顽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法国的队伍守的极顽强,以死尸作工事,作障碍物,使凡尔登变成风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斯大林格勒之战,疯子全打毁了,还守了几个月。我们必须向这些顽强的范例学习。特别是对于国丄民党这样的队伍,做点工事,敌人就打不下来。我们防御的顽强性,不是稍抵抗一下就算,而要使敌人不知多少死在我们的阵地前,要使我们的阵地挨得起敌人成千上万的炮弹。那时候,我们一师人就可抵上敌人几个师用。

迅速:动作要快,说出发,就能出发,行军不掉队,精神抖擞地向前赶,遇到敌人动作要迅速,一下子就占领了阵地或村庄。现在已有二师一天一夜走一百五十里,一师走一百四十里的记录。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其他部队亦应做到。迅速是从两方面搞成的,一方面是平时的锻炼与教育,另一方面是靠我们的指挥员组织得好。如果我们指挥员的组织工作是零乱的,拿了这样,忘了那样,锣齐鼓不齐,例如部队走得很快赶到了城子街,但是炮火忘在后面,或者例如走错了路,忘掉了吃饭等等,那就无法使行动迅速。所以负责的指挥员应多准备几招,一着完成了赶快接上另一着。迅速不仅是决定于两条腿,很大的因素还决定于组织的人。

吃苦:大兵团作战不比游击队,要准备吃苦。很多人挤在一块,房子缺乏,粮草不够,必须准备忍受困难。一方面应想办法,减少困难,但克服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故另一方面,必须忍耐,忍耐就是克服。有时在战斗中,敌人已经被打垮了,由于前进与攻击,我们的队伍已很疲劳,但是如果不能忍耐一下,不能跟踪追击,那么敌人就跑掉了,这种关头,忍一下苦是重要的。过去红军过泸定桥,一天一晚下着大雨在泥泞中走二百余里路,一面走路,一面瞌睡,一面做梦,要桥不要命,结果渡过了大渡河。要知道敌人虽然先走了几个钟头,但是可以追上的,因为有很多偶然的机会,比如敌人要吃饭、住下、休息等,这样使我们可以追上。敌人越多,越好追,追击的时候不要失望。累是累不死很多人的,要舍得追。
严格执行命令:大兵团作战中各部的行动,是有统一规定的。大部队的行动不能出岔子,否则往往不能同时进入战斗,故大部队在战斗中一定要执行命令。比如包围敌人,你迟到了,敌人就跑了。大部队没有这一条,要犯原则的错误。

积极的机断专行:在情况变化时,不执行命令是可以的。有些具体情况下,可以不照命令去做,如执行命令,倒反错了。所以根据情况新的变化机动处理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机断专行是积极性的,而不是消极性的。在情况变化时虽然没有执行命令,但却是服从上级总的意图的。这种意图就是增加胜利,减少失败,这是最高的原则。消极的机断专行表现于他不是从全局出发的,而只是从局部出发的乱断乱行。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总对上面的一套不以为然,总想搞自己的一套,他们不以服从组织完成任务为光荣,而以标新立异为光荣。这种严重现象,今天是没有了,但小的倾向是存在的。这种倾向说明我们的政治觉悟还不够,军事素养还不够,是一种游击队习气,不合于正规军的作风的。所以我们所需要的是减少失败增加胜利的机断专行,而不是消极的或者是故意突出的标新立异的机断专行。革命的军队应当发扬革命军队的特质,是人民起义军的特质。这与统治阶级军队的雇佣性完全不同的,统治阶级的军队是压迫人民的,是唯命是从的,是为了吃粮的。而我们是人民起义军,是造反的队伍,是为了反对旧的统治阶级,是为了广大人民的解放,而不是为了自己或那一个,不是为了吃粮。我们的每一个胜利,都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吃饭住房种地,我们每一个胜利都与人民利益直接联系着。我们自己吃得坏些穿得坏些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的生命,只是沧海一粟,无数万人的生命,他们后代的生命,才是宝贵的。所以,我们对斗争,应当很积极的。上面看到的事,我们干,上面没有看到的,应当干时我们也干。这是我们革命军队应有的特有的品质,而国丄民党反革命队伍,是被阶级性所规定不可能有这一条的。

自动的协同动作:如十六师在打仗,别的部队看到他要援助,就应自动援助他。部队在失掉掌握时,就应向枪炮声的方向去,枪炮声就是命令,向有枪炮声的方向去,就是原则。部队中其他方面的协同很多,如宿营地的调剂等。总之这种协同彼此,要能在整个行动失掉统一指挥时,底下还能弄好。
以上讲的是战斗作风问题。

我的讲话就是如此。总的精神就是在碰到防御的敌人时,不要性急了,不打莽撞仗。首先把地形敌情看清,选好突击点,然后把兵力实行一点两面的部署,等一切安排好了,然后突然开火,猛打猛冲猛追消灭敌人。




上一篇:林彪:关于五次反"围剿"之战术问题
下一篇:林彪:关于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敌一个团的战术指示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11-25 20:57 , Processed in 0.112899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