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写作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1-6 21:5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作品的构思中,作者的思想总是集中在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两个方面。表现什么指的是作品内容,是作者的感受认知。如何表现,是指作者将所要反映的内容,如何组织安排,并用一定的表现方式传达出来。

在中国文学中,《陌上桑》写美貌的采桑女罗敷,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这样的间接描写是带有开创性的。《儒林外史》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这样的喜剧白描手法也是带有开创性的。《红楼梦》问世以后,更是把传统的手法都打破了,是古典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都了现代,鲁迅的作品技巧圆熟,刻画深切,白描手法臻于完美,茅盾的作品描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心理状态达到了新的高度。

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1:叙述:
叙述,是作者对环境、事件和人物作一些概括或者具体的交代说明。叙述可以把分散的故事贯穿起来,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故事情节,对人物有全面了解。叙述的主要方式有顺叙(按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介绍,需注意材料的取舍,以免平铺直叙)、倒叙(先讲叙事件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叙述事件发展的经过)、插叙(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补叙(对事物莒南县补充解释说明,可丰富原来叙述的内容,使原来的叙述更周到清楚而完整)。

2:描写:
对环境、事物和人物所作的具体刻画,通过描写对象的各方面的主要特征来展示生活图景、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作者的情感。我国传统的白描手法,是描写方法的一种,即使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铺叙或烘托,鲁迅说白描没有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描写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

3:抒情:
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所感触而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有直接抒情(叙述客观事物时,直接倾吐情感和思想)和间接抒情(借助对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

4:对比:
把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情境、不同性格的人物安排在一起,显露出它们彼此的差异。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在对比中表现贫富悬殊的情景。
反衬也是一种对比,用一事物来对照另一主要事物,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次关系,便于更深揭示事物的本质。

对比分情境的对比和人物的对比,情境对比:两种不同或相反的情感和境况互为映照,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人物对比,则是两种不同人物的对立和一个人物前后性格变化形成的性格对立。

5:议论:
议论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的认识和主张。

6:象征:
作者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者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常常用隐喻和暗示的形式构成。比如屈原的《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具有象征意义,又比如茅盾的《雷雨前》,以闷热的天气暗示黑暗的社会,以雷雨闪电暗示革命力量。

7:夸张:
作者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艺术效果。

8:渲染:
通过对景物或者人物作多方面的形容和烘托,加强艺术的表现力,来突出人事风物的本质特点。如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蓝”。形容在日光照射下春天的江水红胜火和碧如蓝的艺术境界。

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处理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事件矛盾的张弛、人事景物的动静、虚实、抑扬的辩证关系。响雷急雨,一味紧张,不能使人怡情;细吹细打,轻拢慢捻,又不能使人振奋,因此,文学作品在人物和情节的艺术处理上,应注意张驰变化。同时,有的作品为了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往往采用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的手法。比如杨朔《荔枝蜜》中就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赞美蜜蜂,开头却写因孩提时被密封蛰过,对它产生厌恶之情,继而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并且在参观了蜜蜂大厦时,看到蜜蜂的辛勤劳动,有不禁发出赞美之情。

在描写时,不仅可以虚写,还可以实写,可以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明写,从正面描绘人物的风貌、行为和心理活动,交代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也可以虚写,利用对方或第三者的评价、感受、反应,间接反映描写对象。《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为了描写关羽的神速勇猛,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首先实写华雄连斩数名大将,诸侯一筹莫展。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地位低下的马弓手关羽请战,当即遭到袁术斥责,然而曹操却温酒相送。作品中只字未写关羽如何与华雄交锋,只概述了关羽出账,斩了华雄回来,其酒尚温,巧妙地表现了关羽武艺超群,斩华雄易如反掌的本领。




上一篇:写作中的文学语言
下一篇:超震撼的10部BBC纪录片,这个暑假你值得拥有!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

这是一种鼓励!你懂的~

×

打赏支付方式:

打赏

记录时事,以供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11-29 10:07 , Processed in 0.099497 second(s), 3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