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暗中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被评为优秀工匠,他甚至还和牛顿有过交往,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远涉重洋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彼得大帝的行为甚至引来了叛乱,因为当时的一些俄罗斯民众有很强的民族优越感。归来后,他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他甚至亲自审讯反对改革的太子。为了获得出海口,俄国像瑞典开战,但十万俄军却被八千瑞军打败。为此,彼得大帝开始军队改革,九年后,俄国再次进攻瑞典,在打败了强敌瑞典之后,彼得下令建造起一个面向欧洲的新首都圣彼得堡。 不仅如此,彼得大帝还曾经在军中服役,靠着战功获得海军中将军衔,他的个人用度从来没有超出一个海军中将的薪俸,他甚至到一个钢铁厂,像一个普通工人一样劳动一天,这些都是为了像他的民众示范。彼得大帝死后,继任的几位沙皇都没有勇气和能力继承这一切,俄国退回到了彼得改革之前的状态。后来,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宣传是彼得的继承者,她是德国人,15岁时远嫁俄国,继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女皇的业绩最终只能表现在领土扩张上,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列夫·托尔斯泰等一批俄罗斯知识分子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俄罗斯逐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 1917年,苏维埃政权在十月革命后诞生。在探索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国投资者。苏联经济逐渐复苏。列宁去世后,在面临封锁和战争威胁的国际环境下,斯大林决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工业化成就的光芒掩盖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来的二战检验了这一工业化成果。苏联新工业区的威力和苏联人民的巨大牺牲,使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地位。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苏联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无古人的经验和思考。今天,俄罗斯人正在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这个民族的未来值得期待。 |
德国的崛起: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地理位置极佳,发展工商业得天独厚。再加鲁尔区的矿产,使德国天然有实力做一个大国;然而四周强邻环伺,谁都觊觎德国的土地,然而又都无力独占,因此达成一个默契:既不让德国统一,更不能让他强大。这也是在19世纪以前德意志一直四分五裂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普鲁士阴差阳错的崛起,法国拿破仑三世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昏聩,德国的统一不知到何年何月。 当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德国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的德国是个由30多个独立的邦国组成的德意志联邦,对分裂有着痛苦记忆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唤着一个统一的国家。德国的发展也受阻于分裂,当时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最多的时候有6000种,除了混乱的货币之外,邦国之间还设置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货物的价值。后来,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通过不懈努力,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统一后,也开始慢慢进入政治统一。 铁血宰相俾斯麦则在欧洲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他有两句名言:真理的范围在大炮射程之内、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他可以说是统一德国的功勋,是近代德国真正的奠基人;有网友评价说俾斯麦最大的本事有两个:一是见好就收、二是交朋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这两个本事。 俾斯麦通过各种方式,保证英国的袖手旁观,他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以换取俄国的沉默,他口头同意,把卢森堡、比利时等土地并入法国以换取法国的中立,在他看来,没有任何国家不可以结盟,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在外交上作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第一场,普丹战争,为了不让其他的列强进行干涉,他首先和南边的奥地利帝国进行了联盟。当时的奥地利离丹麦比较远,就像战国时期的秦国一样“远郊进攻”,所以和奥地利达成共识进行了普丹战争,战争胜利后,丹麦将两个州瓜分给奥地利和德意志,但是因为奥地利离丹麦比较远,所以瓜分出来的州管辖不到,被瓜分还是普鲁士给包围着,很容易引起奥地利和德意志的战争。其实这也是俾斯麦的一个阴谋。 第二场,普奥战争,在德意志联邦内争夺统治地位,普鲁士邦国对奥地利邦国,普鲁士获胜,普鲁士国王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打了胜仗就要获得土地,但是奥地利拒绝割地,而俾斯麦想的更远,他说,为了以后的合作关系,我们应当扶持奥地利。因为当时的英法都不希望德国统一崛起,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干涉,最后国王终于同意了俾斯麦的意见,普奥和解,奥地利也不用割地。 第三场,普法战争,法国一直反对德国的统一,法国是当时欧洲的头把手,德国的统一会威胁到法国的利益,而欧洲其他国家也不希望德国统一,1870年俾斯麦诱使法国对普鲁士进行宣战,普法战争开始了。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统一,进行了民族团结,很快击败了法国军队,法国战败后,阻碍德意志统一的障碍都清除了,德意志在法国巴黎宣布德意志统一,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德国的第一任国王,俾斯麦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任首相。 为了强大,德国还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并把它视为国家振兴的基础,学生上学几乎是免费,不上学反而会被惩罚;德国国王说过:”正是因为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并且还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他还答应一个要求,国家必须为教育和科研提供物质基础,并且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这些措施也造就了一批德国的科学家,德国当时的重大革新和发明创造,超过了英法的总和,这也使得德国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随后德国却很快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后,德国再次分裂。通过对战争的深刻反省,德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1990年10月3日0时)。 这是欧洲二战战线形势视频: |
法国的崛起: 法国从中世纪末期开始成为欧洲大国之一,于17~18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之后,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先后经历两次帝国和三次共和国,国力于19~20世纪时达到巅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20倍,成为20世纪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二战后,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58年被夏尔·戴高乐建立的第五共和国所取代。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由于地缘政治及利益方面的冲突,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陷入了持续数百年的大国纷争。在这场持续的博弈中,英国凭借着其海权国家的地缘属性,专注于用海外扩张来强大自身,在综合国力上始终压着法国一头。为了争夺海洋和殖民霸权,英法两国各带着一票小弟大打出手,最终英国取得了最终胜利,从而确立了其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美名。 虽然法国在海外贸易中输给了英国,但在欧洲大陆内部,法国一直都以强国而著称。在近代以来的欧陆霸权之争中,尤其是在德国统一前,法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欧陆霸主,极少有被撼动的时候。如果说英国在海上是海上霸主,那么法国就是欧陆之王,在拿破仑时期,法国更是一度吊打欧洲。以下为拿破仑战争形势视频: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5-4-7 12:31 , Processed in 2.288901 second(s), 5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