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9日,有媒体发文称,财政紧张引发“罚款冲动”? 警惕“罚款式创收”冲动。 在卖地收入、税收等减少的背景下,对很多地方政府而言,增加罚没等非税收入,成了他们一个很难抑制的冲动。由此引发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事件屡见报端,以罚代管、逐利执法、过度处罚等问题也饱受社会诟病。 罚没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是指执法、司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违法违章者实施经济罚款的款项、没收的赃款和赃物变价款。 数据显示,近年来多地罚没收入呈明显增长趋势。2022年7月,各城市陆续公布2021年的预算执行情况。有媒体统计了全国300余个地级市的罚没收入。其中,有111个地级市公布了罚没收入数据。在上榜城市中,青岛备受关注。2021年,青岛市罚没收入为43.77亿元,高居111个统计城市第一位,与2020年该市罚没收入的19.26亿元相比,一年时间,罚没收入增长了24.51亿,增幅达到了127%。青岛市财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青岛去年罚没收入增加因素的主因来自于案件。2021年,青岛破获了重大传销案等4起大案,增加罚没收入22.45亿元。 这位工作人员说,“这种收入都是一次性的增长因素,剔除这几起案件罚没款,青岛市去年罚没收入规模与正常年份基本持平。” 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款指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以罚款数额作为考核交通警察的标准。但多起案例显示,交通部门成为乱罚款的重灾区。有些“执法”背离法治轨道,有的部门甚至推出了“罚款包月”项目,可谓花样百出。 2021年4月,《半月谈》报道,北方某山区县一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1亿多元,但令人吃惊的是,当地交通违章罚款一年竟“创收”了3000多万元,撑起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3。 报道称,这个不通高速的山区县是煤炭运输必经之地,许多运煤车辆进出,都要经过这个县。当地有干部表示,县里工业不发达、企业较少,“领导要钱就找交警等执法部门”。 当地司机反映,仅在一段几十公里的省道上,就有近10个电子眼。除了横杆测速设备多之外,在道路下坡、拐弯等地方的路边树旁,还有隐蔽的立杆式测速抓拍设备。 不过,地方政府一缺钱就想着从企业、个人头上“薅羊毛”,实在是短视且有害的,很容易陷入“财政缺钱——罚款搞钱——营商环境恶化——企业用脚投票——税基减少——更加没钱”的恶性循环。 8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坚决避免乱罚款,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严格禁止以罚款数额进行排名或者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 |
温铁军曾说道:乡镇企业被我们搞垮了,城镇化被我们搞停了,农民的自主性被我们搞没了,那我们今天的危机就只能硬着陆了。所以别忘了农民,别亏了三农,你的危机就还能软着陆。你要是毁了农村,像我们现在大拆大建,集村并镇,你把它毁了,你把小农也毁了,你就没有软着陆条件了。80年代缓解当时中国城市经济危机的还恰恰是农村经济陡然崛起,特别是乡镇企业带动。那个年代乡镇企业带动了一亿两千万就业,农民在农村内部的非农就业,导致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升,然后他产生购买力,典型的内需拉动,90年代才改为外需拉动。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11-25 19:52 , Processed in 0.120279 second(s), 3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