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

查看数: 3648 | 评论数: 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20-3-23 10:20

正文摘要: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里说:“所谓我们结婚,就是为了还车贷还房贷,然后再生出个孩子,供他上学为他做牛做马,正不知道这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看完之后想到了好多年前看的一本书《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回复

admin 发表于 2020-3-23 12:33:53
此外,本书给我的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性格对命运的重要影响。
本书选取介绍了明朝的7个人物: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
其中如朱元璋:作者评价为流氓化了的农民,骨子里,他永远是一个克勤克俭、谨小慎微的农民,江湖流浪经历打断了他身上三纲五常的教化,给他的血液里注入了流氓的泼辣,把他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农民,变成一个大胆狡黠的野兽。他的流氓手段帮助他在与群雄周旋时,长袖善舞,纵横捭阖,而令他笑到最后的,却因为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农民式的谨慎、持重。

如果不是实在官逼民反、走投无路,以朱元璋的谨小慎微,是不会去参加造反的。为了寻找生存空隙,朱元璋曾经朝三暮四,虚与委蛇。在抗元战争的最关键时刻,他看到形势对义军不利,竟然两次派人送重丽给元军,准备投降元朝,夹击义军。幸亏此时义军势力又起,才打消投降年头,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还保持着骑墙态度,并不与元军交恶,给自己留有地步,万一元运复兴,他又可以到在蒙古大汗脚下,不失富贵。

至于忘恩负义、斩草除根,这些中国权谋家的伎俩,他也运用的十分出色。在北面,全靠尊韩林儿为主的红巾军抵扣元军,才能让他从容在南方发展,因此,他也一直奉韩林儿为正朔,上表称臣,当实力壮大后,韩林儿对他无用之后,他派人用船到北方去接韩林儿,说要迎他来坐天下,船到江心,却被他派人凿沉,从此之后,朱元璋再也不提自己曾经是韩林儿的臣下,连当年立的一些石碑,因为曾经用了韩林儿的年号,也一律摧毁,文字史料,更是消灭得一干二净。

当然,朱元璋再群雄逐鹿时表现的勇气、眼光、魄力也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他成功三大关节点:
1:离开江淮、渡江攻占南京,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独立称雄的基础。
2:东征西讨,次序正取地分别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3:南略北伐,稳扎稳打消灭北元。
在三大关节点中,具体又各部署了若干战役,谁者宜先,谁者宜后,谁者轻,谁者重,他都能精确计算,做到知己知彼,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朱元璋展示了他驾驭全局的能力,更展示了他杰出的分析能力。所以毛泽东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尔。

不过,论狡猾机变,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也不过中等偏上,那些农民领袖,哪个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论战略战术,朱元璋虽然胜人一筹,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但他能脱颖而出,在于他身上独有的另一些至关重要的品质:
1:重视军纪,善于打造仁义之师的品牌。
2:重视知识分子,建立了雄厚的智力资源。
3:谨慎持重,积小胜为大胜,他很少冲动冒险,也不追求侥幸。他不务虚名,不求近利,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每攻下一地就张官设吏,进行根据地建设,巩固一块后,再徐徐向四周扩展。他早就有能力从韩林儿政权脱身,却依然委身韩林儿政权之下,直到确有把握才脱离,他也是最后一个称王称帝并笑到最后的人。

战场是练就男子汉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需要考虑的变数太多,天气、地理、后勤、敌情、我情……然而战场又是一个不能犯错误的地方,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每犯一个错误,都得付出惨重的代价,战争需要一个人思维迅速、周密、严谨,把每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得考虑进来。战争,把朱元璋本来已十分谨小慎微的个性锻炼得更加严谨。

由于在战争中,只有把不利因素考虑到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判断人物上,军事家往往习惯从人性本恶的一面出发,把针对自己的危险因素考虑到点滴不漏的程度。所以,当他得到天下之后,凡是对他的权力有构成威胁的,都会被他处理,原来一起打天下的朋友,也慢慢变成了对手,为此,他不惜制造冤案大开杀戒。

虽然夺取天下靠的是武力、进取和冒险精神,然而一旦天下安定,朱元璋立刻恢复了农民的保守本性,他对外面的世界丝毫不感兴趣,下令禁海,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商的皇帝,同时,他也拥有强烈的亲族乡土观念,最终酿成靖难之乱。他的农民作风,也导致他特别重视社会的稳定,他通过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了土地之上,使其不再具有流动性与择业的自主,对人的穿衣住行也大加限制。

还有如郑成功,也是性格决定命运。郑成功母亲的刚烈性格遗传以及传统儒家教育的理想人格设计,使他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期待,海盗家庭出身也让他没有受到太多专制制度的侵蚀而丧失勇气。在他父亲郑芝龙看来,什么民族、国家都无关紧要,而在郑成功看来,荣誉重于生命,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毫无疑问要重要的多。他本可以选择投降清朝,那样的话,他可以继续他的荣华富贵,他的父亲家人也不用被杀,但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十分艰苦的抗清道路。
还有如张献忠,论智力、胆气、勇武,他张献忠绝不会比李自成差,但是他更缺乏耐心、性格急躁刚烈,作风简单粗暴,只图眼前痛快,缺乏长远打算,并且嗜杀成性。朱元璋虽然出身也不好,但是在行军打仗的间歇中能不断学习,后来还可以作出不错的文章,而张献忠则是以文盲始,以文盲终,并且,在读书人面前,张献忠也总是感觉不自在,没能把有见识的士人团结在自身周围。

除了性格因素之外,本书还让人看到了太多的身不由己。
朱元璋何尝不想做个老实本分安稳过日子的农民?可是不造反,等待他的只有死。
朱棣又何尝不想当个荣华富贵的燕王?尽管他对自己没有继承皇位有万般不满,但如果不是削藩,他恐怕也没有那个勇气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为此他不惜前期装疯卖傻。为了获得权力地位,他也不得不表露出两种面孔,他初期施恩于人,登基后又为了巩固地位展露出许多残忍嗜杀的一面,他得位不正,也使得他十分想用千秋功业来证明自己。
还有如海瑞,他为了心中儒家的理想,不肯同流合污而导致自己过的一贫如洗,他虽然树立了一个清官的标杆,但在做实事时太过拘泥。还有如魏忠贤净身入宫、张献忠起义造反。
还有如吴三桂,本来年少有为一帆风顺有着大好前程,我想他何尝不曾想过要做个忠臣,只是在当时残酷的现实中,如果不想和明朝这艘破船一起沉没送死,那就只能选择屈服,别无他法。而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正是因为在身不由己之时,最能看到一个人的操守,是为个人利益生存而战,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战?沧海横流之时,才方显英雄本色。所以我们现在再评价杨靖宇的那句:“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时候,会说杨靖宇是民族英雄,在评价郑成功和吴三桂的时候,会说郑成功是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而在评价吴三桂的时候,则只是说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QQ Archiver|手机版|17安全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 17安全网

GMT+8, 2024-6-30 03:14 , Processed in 0.114156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