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安全网
标题:
中药假冒伪劣乱象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3-4-16 10:42
标题:
中药假冒伪劣乱象
医生和药物,就好比士兵和武器,离开了药物,医生治病也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药物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缺一味药就组不了方,治不了病。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不少人也打起了歪心思。其中,治病救人的中药也难逃造假命运。
有些老中医会抱怨,同样的方子,几十年前,一般一次开三副,如果对证三副就起效,有的甚至一副药下去,病就好了,现在,大多一次开七副,即使对证效果也不甚明显。原因就在于,过去的中草药大多都是野生的,而如今的药大多是大面积种植的速生药材,或者年份不到,有些甚至就是假的,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
曾经有人表示,在假货最多的中药中,茯苓可以排到前三,因为它的销量非常巨大,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能,也可煮水、煮粥或煲汤使用。而茯苓造假的成本是非常低的,现在普遍用的是木薯粉,或者是葛根粉,利润要翻几倍,而且还吃不出问题。辨别真假的方法其实也挺简单,假货会在手里留下很多粉末,而真货因为是菌类,所以基本上很少有粉末在手上残留,此外淀粉遇到碘伏会变为蓝色,也可以用喷碘伏来测试,有变色的就是假的。并且就算是真的茯苓也分自然生长和嫁接的,自然生长的至少要8个月,嫁接的3-5个月用农药和化肥使劲灌就可以出货了,有些药材种植之后,因为“催生”,药效也大大降低。
其他一些常见的造假手法还有山肉萸掺进葡萄皮,黄芩中掺桑寄生,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 把树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马肚子里灌玻璃胶,往虫草上粘铅粉……中成药造假则更有隐蔽性。比如衡量萸肉的质量标准是熊果酸的含量,一些药厂就往里掺山楂,结果一样达标,疗效只有天知道了。
有些药虽然是真的,但是年份不够,或者产地不对,比如白术,育苗一面,移栽一年,就能达到药典的标准,所以现在市面上很少有3年的货了,种3年经济效应又不高,产量又不高,那肯定会少少赚很多钱,但是从药效上来讲,肯定是种的时间久,其药效会更强的,比如党参最少生长年限要达3年才能功效显著。
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现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种的都拿来用,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没有丝,疗效相差极大。黄芩五寸长才能用,现在才长到一寸长就被挖出来了。甘草、大黄三年以上的才能达标,可农民一旦遇到价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
此外,很多人上了年龄喜欢保温杯里泡枸杞,不过那种天气一热就粘成一坨的是单糖含量很高的枸杞,没有多少药用价值,那种天气很热都不会粘在一起成一坨的,才是多糖含量高的枸杞,才是有药效的,而且硫磺熏枸杞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很多不良商家为了让药材表面更好看,除了打磺,还增加了用双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铁水洗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
从药效来看,中药的好坏分为几个档次:道地野生药材、野生药材、道地种植药材、种植药材。中国有句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药材也是同理,有些药材甚至是因为产地而得名,比如党参,就是因为古代产山西长治,秦代称上党郡而得名。
那么为什么药材讲究道地呢?中药治病的原理是以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决定药效的标准有两个,第一就是药材自带的基因,第二就是它的生长环境。生长在加南大的西洋参,它的颜色会更浓,药味也会更浓,而引进到国内种植的西洋参,颜色则会偏白。所以,好的药材都会讲究道地, 这样的药材疗效才是上乘的,其价格也更昂贵。
比如大兴安岭的黄芪、终南山的灶心土、云南文山州的三七、武夷山的葛根、九华山的忍冬藤、丹东的龙胆草、绵阳的威灵仙、内蒙古的甘草,长白山的野山参,云南的重楼,武夷山的八角莲,浙江天台的乌药等等。
因为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最适合这些药材生长发育,积蓄能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药材。生长在雪山上的雪莲,生长在东北长白山的人参,寒冷才是最有利于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果把它们挪移到温热的地方,即使能够生长也长不出含有那种疗效的药材,甚至可能根本无法生长。
比如水果就分热带水果寒带水果,把苹果移植到江南水乡,那肯定是不行的。还有如现在很多大棚蔬菜因为没有蔬菜本来生长的季节性,总没有当季的蔬菜味道鲜美浓厚。用化肥、激素“喂”出来的豆芽,就没有农家自己生发的好吃;打了激素的西红柿、黄瓜,其味道也没有野生的那么可口;新疆每天17个小时的充足日照时间,才造就了哈密瓜脆甜的口感,日晒时常久的哈密瓜是肯定要比日晒时常短的要甜的多。
同理,药材也是一样的,好的药材其内部的有效含量也会更多,比如黄芪,规定的就是毛
蕊
益黄酮的含量越高越好,枸杞就是枸杞多糖和甜菜碱的含量越高越好,只不过,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大量需求,野生草本木药材早已无法满足需要,除极少数属于野外采集,很多药材都是人工栽种。人工种植在满足了市场需求之外,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以及药材生长环境的改善,导致药效大大降低。
据说文革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现在则随心所欲了,想去哪里种就去哪里种。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曾经说:“前一段时间检查出鱼腥草有问题。什么问题?从原料上就不对。过去鱼腥草主要生长在深山的水沟溪泉两边,没有污染,煮了以后给小孩退烧很快就能见效。现在云南、贵州、四川,把鱼腥草洒在大地里,像种蔬菜一样。本身那个地是农田,已经施过很多年的化肥农药。长出来后用耙一耙,装在竹筐浸到水塘里,把泥洗掉就挑到集市上去当蔬菜卖了。当天卖不完怕烂掉才拿回去晒干,卖出去做药。肺炎发烧,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变化很快,以往一服药就能扳过来,延误了就可能致命。你说拿这样没什么疗效的鱼腥草做药,吃了能不死人吗?”
甚至有些是当地产的,其药性也大大折扣,原因是在种植过程中,有些药是从气候湿冷的高山上挪到温暖的山下来养殖,再加上化肥的作用,让生长缓慢的药材长得飞快,使其心智未能成熟就被采挖。土壤对药材药性也有影响,有人表示,第一年种的山药检测时品质很好,第二年扩产的时候,选了个新地,然后在检测时检测出了矮壮素,因为选的这个新地块以前种过中药,土地里面有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后面又选了新地,又检测出重金属镉超标。造成这样的原因,一个是环境的污染,一个是人为造成的污染。
此外,中药还有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指的是三四月茵陈可采食或入药,到了五六月只能当柴烧了。茵陈在三月春暖花开时,其地上茎叶开始生长,”嫩而有香气“,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药效颇高;但到了四月时,其茎叶渐渐老去,不但失去了食用价值,而且其药效也渐渐消失。这时,茵陈便成为了蒿草;当到了五六月份的时候,茵陈便长成了灌木状,不但完全不能食用,而且已经没有了任何药效,只能当柴禾使用了。因此,才有了“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说法。
还有一种“造假”手段,药是真的,其实“内脏”早已被挖空,比如黄连素是治疗拉肚子的药,主要成分是从川黄连中提取的,提取后的黄连,用手一扭就成了渣子。这种被“破身”的药因为价格便宜,药店很乐意进货,因为照样可以当好药卖。有药商把厂家三七提取三七皂甙后的“药渣”晒干,就成了冒牌三七,这种三七质地较碎,断面呈白色,含量很低,效果很差。
除了产地之外,有些药还需要进行炮制,才能发挥其特殊的疗效,炮制的作用,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同仁堂药店有这样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意思是为了保证药材的特别疗效,炮制过程虽然繁琐也不敢投机取巧,随意而为,药材虽然贵重也不敢缺斤短两,以次充好。
一般炮制方法分炒、土炒、麸炒、醋炒、酒炒、蜜炙、钒制、姜制、蒸、锻、煨等,现在的药店,炮制的中药越来越少,这与懂得中药炮制工艺的老药工极为罕见,以及炮制工艺的失传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所谓的炮制也是删繁就简,随意随便。炮制工艺中有九蒸九晒一项,比如黄精、熟地经过这样炮制之后,其效果才是最好的;还有如生何首乌中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能滑肠致泻。必须经过炮制,让蒽醌衍生物水解成无泻下作用,降低毒性,才可以使用。
有些药如果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比如炮制用醋如果用工业醋酸或食用醋酸配制的食醋,都有一定的毒性,能引起30%左右的小鼠死亡,而使用发酵米醋则无此不良反应。马兜铃则闹出过肾病风波,一时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主要原因就是国外为了减肥,把马兜铃直接当茶饮,而不知道我们药典规定马兜铃要用蜂蜜炮炙解毒。
还有如半夏,为了制约其所谓棘喉的“毒性”,需要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另取甘草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半夏也分为法半夏、姜半夏、童子尿半夏。用盐卤、生石灰炮制的法半夏,用于健胃。童子尿半夏,主治跌打损伤、胃里咳血。姜半夏则是治疗妇女妊娠反应。而生半夏则是催吐的。但是如此复杂费力的炮制方法,在如今急功近利只顾赚钱的当下,不过是个神话。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中药不行,而是你吃的中药不行。也正因为此,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曾断言:“中医将亡于药!”
欢迎光临 17安全网 (http://17anq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