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安全网

标题: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2-2-8 22:18
标题: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读后感
观看本书,不由得让我想起几年前做业务时经历的第一个大客户,他是一个日本人,让我印象很深刻,也正是因为这个客户,我才得以获得了当时的月度销售冠军。之所以说印象深刻,除了拿到销售冠军这个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这个客户对产品细节的要求可以说是非常之多,国内有不少媒体曾经都报道过日本人的一些“工匠精神”,这个“工匠精神”的体现之一,也包含比较注重产品细节,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地方,他们都会想到并做要求。

但是,这种情况有利也有弊,我们都知道日本曾经在二战后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制造也可以说是风靡一时,在世界上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在我小时候,家电领域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日本牌子,可是短短十几年过去,在如今的国内家电市场,日本家电品牌却可以说是几乎快消亡不见了,在最新的这一波智能手机浪潮之中,我们能听到的手机品牌,有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等,却没有一个日本牌子,在半导体、电器产业上,日本的市场占有率都曾经占据世界第一,其中半导体产业一度占据80%以上,可曾经以技术见长的日本家电,好像突然就不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本书作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的观点是日本的一些企业陷入了创新的窘境,也就是说片面的追求细节品质,就好像我那个日本客户一样,过分的去追求细节,有些细节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是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后在面对那些尽管产品性能和质量不高,却有着便宜、小巧、方便等特征的竞争对手面前,毫无疑问是没有太大竞争优势的,尽管它们的局部细节可能是最优的,但是在整体而言,并不是客户的最优选择,其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改良,甚至可以说是鸡蛋里挑骨头一样的改善和改良。

比如日本一些企业甚至要求生产出质保高达25年的高品质零部件,在某些零部件上确实是最优的,但也意味着整体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对最多5年就会被换掉的市场而言,却要求其零件具备25年质保的高品质,这明显是属于质量过剩,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如此频繁的年代,有多少家电能用如此之久呢?而且过去的技术很快就会被淘汰,诺基亚直到失败之时,它们的产品质量依然很好,可惜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换代,最后终于跌落神坛。

当初日本的零式战斗机也是如此,刚推出来之时,可以说是呈碾压态势,但是开战后,厂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技术研究,而是按照海军命令进行一些可有可无的微调,在这种毫无意义的反复中,被美国迎头追赶并超越。而且零式战斗机其构造不适应进行批量性生产,无法实现标准化和通用化,而战争,说到底是以数量取胜的。产品也是一样的,低价格的产品有极高的性价比吸引力,假如高价的产品没有独特的竞争力吸引用户,很容易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在某方面来讲,低成本就是竞争优势。

日本有不少人也是如此认为的,他们认为失败是成本竞争力下降造成的,是因为能进行廉价制造的生产技术低下以及利润率太低,还有人认为是在经营、战略、成本上输给对方,但是技术上并没有输,也就是在低成本制造技术方面处于劣势。比如日本半导体企业成了质量高却难盈利的高成本制造企业,尔必达的社长就把公司的破产原因归结为DRAM价格的下跌、日元升值、东日本大地震、泰国洪灾等,并且还提出尔必达的技术水平很高,公司内部本身没有问题,而作者则认为外部环境的恶化固然是有的,但破产的直接原因在于技术方面,也就是缺乏用低成本制造DRAM的技术,其社长应该为其没能将低成本制造DRAM的技术水平提高负责。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日本企业陷入了技术第一的神话怪圈中,比如日本一些企业在组件技术和研发能力方面更胜一筹,但是在批量生产技术方面,由于工艺流程复杂,导致被竞争对手超越,比起成品率,日本企业更拘泥于高性能、高品质,倾向于一味的引进新技术,而反观竞争对手如三星,则为实现成品率的提升穷尽千方百计,如果新技术不能提高成品率,则不会引进该技术。并且还贯彻设备不变、工艺流程不变、工序不变的理念,在延长现有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熟练运用设备方面有非常高的技术,提高成品率的意识和成本意识十分强,只要量产部门不通过,研发部门就要无数次重新调整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不仅要能提高成品率,而且必须要实现低成本化,否则不能通过。

此外,对创新的理解错误和市场调研上的不足也有关系,对于创新,不少人认为创新就是技术革新,创新就是从无到有,但实际上创新是统合两个以上的事物,作者借用经济学家的话把创新定义为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也就是产品的广泛普及,产品是否能广泛普及,和技术是否具有革新性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有当使用了这项技术的新产品热卖时才可以称得上实现了创新,而日本一些企业则陷入了误区,他们认为研发出先进的产品才是创新,这就进入了是以产品为导向和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选择,也就是“卖掉生产出的东西”和“生产出能卖的东西”的观念对比。体现在家电市场上,就是中韩等国的家电价格要比日本家电的价格便宜一半,除此之外,中韩的一些产品还会做出一些符合当地市场的调整。

以技术升级为导向的,则会注重技术升级和变革,以市场为导向的,则更注重产业化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体现在日本的一些企业中,则是过度关注技术,而忽视了市场调研,一些日本企业认为他们的产品是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但是公司内却并没有专门负责市场调研的部门。

作者也举了一个例子,在索尼工作的丈夫认为这世上的人都不知道索尼液晶电视最高品质的影音整合画质有多清晰,而其妻子则认为索尼的电视硬盘很快就满了,况且要看录制的电视节目,低画质完全足够了,你们弄的什么高清画质,一点意义都没有。实际上,这种直线型的研发思路也不过是技术人员的自我安慰,比起超出人眼分辨范围的高清画质,人们更多追求的是使用的便利程度、高端大气的设计以及从未体验过的独特功能等。

市场调研的不足则体现在一些管理人员远离一线,远离生产车间,成为了办公室里的隐士,有时地位爬的越高,却反而往往越无能,也就是彼得原理: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至于如何快速的提升呢?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优秀的技术人员最终晋升为管理人员,并逐渐陷入行政事物而疏远技术现场,开始对技术感到陌生,比如张忠谋也提到过:德州仪器也有这个情况,当时的总裁在50年代是半导体的专家,60年代开始落后,70年代完全不行了,更可怕的是他仍然认为自己是专家。在一些技术型公司里,管理层必须对技术有敏感性,同时有足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职位越高,对生产现场的情况以及最前沿的技术要越了解,否则不能够成为指导公司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技术和管理两条线发展,并且同等重要。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市场调研人员的第一手市场信息,比如三星,据说他们认为公司的未来担负在这些负责市场调研人员的肩膀上,这些人员多达230人,他们被派往世界各地,来预测和开辟各个国家的市场,作者介绍说负责中国市场的调研人员需要首先在中国居住1-2年,学说汉语,和中国人吃一样的食物,了解中国人的爱好,确定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不过从三星手机在中国境内的表现和三星管理人员的傲慢来看,三星手机在中国的销量好像并不怎么如意。

综合来看,日本人擅长生产目标明确、需要精细继成工艺的技术,比如25年质保的高品质DRAM,在进行技术研发时,也通常把性能和质量放在第一位,往往忽视了生产成本,并且不擅长通过市场调查来构建整个生产、营销体系,而且在某项产品或技术取得巨大成功后,很容易陷入这种技术文化中不能自拔。

世界无时无刻不是在发生着变化的,过去的优势,随着环境的变化,很有可能会变成如今的劣势,从过去的固定电话、到手机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一旦更新换代,原本沿用至今的技术很可能就沦为无用之物。

而且技术实力有几个判断标准:实现高品质的技术实力、实现高性能的技术实力、以低成本生产的技术实力、以短时间生产的技术实力,仅凭某一标准判断拥有很高的技术实力是错误的。所以,作者认为,日本电子领域要想重获辉煌,就要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管技术还是管理都输了,来彻头彻尾进行自我革新,不仅是技术领先,也在于管理和服务上的创新,不能因循守旧,否则只是维护自己观点活在幻想里,被时代抛弃是早晚的事。



作者: admin    时间: 2022-3-6 11:58
另外,没有跟上时代也是重要的因素。当信息时代来临之时,日本还沉醉在高精尖的制造业中,而没有觉察到即将到来的信息数字化时代,美国率先觉察,并且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其结果是IT革命。

日本经济的低迷,一个因素之一也是日本在一个传统经济时代向数字化网络经济时代切换的关键过程中掉队了。当初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这里面超过40%的高精尖电子元器件都是来自于日本,即使到了今天,日本在尖端技术领域依然走在前面,但是这样一个有技术,有经济,能死磕的经济体,在此次信息革命中没有推出如苹果手机那样颠覆全球的创新产品,这可能是和日本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有关,日本崇尚一致行动,追求秩序、控制,但是这些特质在不确定的时代是没有太大优势的。

日本企业过去的全部成功经验,源于其卓越的硬件精密性,日本制造的产品磨合性极好。但是在信息时代,任何优秀的硬件设备根源都是由软件系统主导的,苹果手机的成功其实不是硬件的成功,而是其软件和设计上的成功,其独特的创意和应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日本强在制造业产品本事,但是软件上稍显薄弱。信息革命和大航海时代一样,都是要加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和沟通,需要开放,才能获得巨大红利,而日本从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到语言体系,都是较为封闭的系统,封闭系统优势在于稳定性,缺点是保守而缺乏活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沿海城市要比内陆城市的人更快接受到新鲜事物,而日本则是个岛国,而且历史上火山、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也较为频繁,这些都对其国民性格会造成影响。日本的资本效率也较为低下,这表明日本的公司和产业也追求谨慎求稳,不愿意冒险,所以说日本的创新是补丁式的,而不是颠覆式的。





欢迎光临 17安全网 (http://17anq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